
如果说新的一年犇犇的进步挺大,那未免有点儿太强调时间的节点了。不过最近犇犇的变化确实不小,很多方面越来越独立,自己玩儿,自己学习,用自己的判断去观察一些事情。
某天妈妈心血来潮,在上班时间就给犇犇发了条微信:“奔尼奔尼,妈妈想你了!”希望某天犇犇打开微信时有个惊喜。当天晚上,妈妈正在洗漱,犇犇过来问:“妈妈,‘肮’怎么拼?”“a-n-g!”妈妈随口一说。过了一会儿,便有了这条回复:“妈尼妈尼妈妈我也想你了”。虽说没有标点,但造词法造句法都很对应,连小表情都是相对应的——由妈妈一只小企鹅的想念到两只小企鹅的亲昵。
犇犇从对拼音有些卡壳,到后来的自悟又到现在用拼音发信息,真是一个飞跃。至少他在实践中知道拼音有什么用处了。姥姥问犇犇学没学拼音,犇犇说:“学了声母和韵母,但复韵母还没学,所以我不认识,但如果用到,我能拼出来!”对形势的分析真是太精准了!

也忘了在哪天,犇犇忽然说要自己看书,连晚上睡前讲书的时间也改为自己看了。时而看图嘟嘟囔囔,时而一字一顿地读句子,时而问妈妈某个字念什么,时而又加上自己的理解开阔天空地说。除此,犇犇还建议(要求)妈妈可以在一旁看自己的“大人书”。
以前,妈妈一直期待什么时候犇犇能自己看书,好把自己从每天的这个任务中解放出来。后来渐渐适应了讲书这个工作,却又忽然在一夜之间下岗了。这种感觉就像退休吧——既有获得自由的喜悦和设想,也有告别岗位的失落和怀念,更有“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感慨。不过看犇犇几年来的书已经摆满了整个小书架,还有很多没有挤进来的,这些书哪本不是讲过百十来遍!时间滑过每晚读过的那些书页里。
有时,妈妈还不太相信地问犇犇:“今晚还自己看书?真的不用妈妈讲了?”得到犇犇的肯定的回答后,还是觉得很恍惚。
至于自己玩儿的结果,每天只要在客厅里随便低头看看,就能发现小惊喜。看,犇犇用彩泥和塑料积木“切”出的小花瓣,很像刚出炉的小饼干吧。连续好几天,默默地切了不少。忽然看见两个花里胡哨的东西——原来是把那些花彩泥都糊到小汽车上了。
犇犇有时会很幼稚地拉着小车满屋跑,有时又会很深沉地坐在那儿研究什么。已经不再追问妈妈什么时候有空陪他。有时妈妈会看看他在摆弄什么,他会很高兴地展示,但不再纠缠。

某天送犇犇上学,看他在更衣室一边换衣服一边和小朋友聊天。妈妈就说:“犇犇,快点儿换!换完衣服快点儿去吃饭!书包放在门口那儿了!白天多喝水!”犇犇答应着。旁边的小女孩儿说:“李犇犇,你妈妈可真啰嗦!”当时,犇犇的眼中闪过一丝纯净的光看着妈妈。妈妈忽然觉得小女孩儿好成熟,至少,犇犇和人家比起来单纯得多,他似乎根本不懂这些。
回家后说起这件事,问犇犇是不是也认为妈妈啰嗦,犇犇说不认为。后来,妈妈又问了两次。犇犇很奇怪:“为什么总问这个问题?”妈妈说:“觉得有意思。”犇犇说:“什么是啰嗦?我都不知道什么是啰嗦,怎么回答呀?”妈妈说:“啰嗦,就是反反复复总说一件事。”犇犇说:“嗯,这么看你是挺啰嗦的。”哈哈,尽管这么说,其实妈妈知道,犇犇自己并没有这么认为。
让妈妈欣慰的是,不管怎么暴吼,犇犇并没有生气或耍赖之类的。说得轻,犇犇就笑一笑;说得重,犇犇就自己走开,有时也会有点儿眼泪在眼圈儿转,但从未有什么别的举动。只要妈妈做出平和状,犇犇就马上冰释前嫌般地和好、高兴。
也许有一天犇犇也会犟嘴会反驳,那是他长大的表现。但此时,犇犇的好脾气也是他最大的进步。妈妈总是想:下一次再想发脾气时克制一下,对犇犇温和一些,毕竟教训他的目的不是“赢”了他。虽然做起来很难,虽然“你弱他就强”,但也适当缓和一下吧,向犇犇学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