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说被告状风波吧。正式上课刚刚两天,老师便严肃地“告状”:潇潇忽然说什么也不上幼儿园,并扬言“让我上幼儿园我就去死”,追问原因说是犇犇打他;开朗的杜萌也忽然不肯上幼儿园,也说犇犇打他;郝心晴放学后哭着和妈妈告状,说犇犇说她说得很严厉;妞妞放学后和爸爸诉苦,说如果不管犇犇叫王子犇犇就会打他。
虽然犇犇爱捅咕小朋友,但妈妈觉得在幼儿园里大打出手的事应该不会发生的,无非是闹着玩儿,动作大了点儿。何况,四个老师对这些孩子所说的细节竟然一无所知。可见,这些无非是孩子的一面之词罢了。更何况,这几个小朋友基本都是犇犇的好朋友,郝心晴天天“犇儿犇儿”地叫着开心无比,杜萌天天主动给犇犇带糖果而且只给犇犇一人,妞妞也和犇犇互相表示喜欢。虽然犇犇一直说潇潇不是好朋友,但说他不上幼儿园是因为犇犇造成的阴影,似乎实在有些牵强。

这个时候,妈妈很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本来,孩子之间的事情就很微妙,既有可能不像某个人所描述的那样,也有可能不像大人想象的那样。有时,一个细节,可能几秒钟就过去了,根本无需处理孩子就和好如初,大人的参与反而让事情变得复杂。
理论上,妈妈是不反对小朋友之间闹矛盾的。当然,有一些孩子也许大大咧咧不和小朋友争抢,但“不打不成交”在孩子中还是适用的,也是他们交往中必修的课程。只要没有过激的行为就好。话又说回来,犇犇确实也不省心,和多多一起玩儿,十次得有八次打起来,是真打——互相掐脸,暴怒。当然,从一开始俩人不顾一切的拳打脚踢痛哭流涕大有绝交之势,到之后的坏笑:“我不哭,就是不哭,哈哈,你哭了!”再到现在一切动作来得突然却无声无息既而自生自灭。

犇犇在幼儿园里的处境着实也让妈妈闹心好几天。但妈妈相信,那些家长无非也是就事论事,那些孩子也早就不记得这些而和犇犇一如既往地好。让人感到不解和自豪的是,犇犇虽然个性,但在小朋友中的人缘儿确实没的说。
说真的,有的事妈妈对犇犇很认可。犇犇从来不告状,无论是当面还是背后,更不会无中生有或夸大事实。和小朋友之间的事,犇犇一定可以自己解决,尽管方式可能不对,但绝对不骚扰大人。至少他知道,和妈妈告状的后果也是妈妈客观的分析和解决,弄不好自己还得挨一顿批评。可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这么想啊,好像孩子和别人有点儿磕磕碰碰就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磨破嘴皮子,告诉犇犇要控制情绪,实在不行干脆别和那些爱告状的小朋友玩儿了。这些话真是不得已才这么说。不过犇犇对幼儿园还是热爱的。发生了被告状风波后,犇犇也隐约觉察到了事情的严肃,对自己的行为也有所检点和收敛。时不时地会告诉妈妈:“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说我最近表现好,吃饭吃得多,也没有打小朋友。”
好,自己开心、别人也不麻烦就好。
和妈妈小时候一样,犇犇目前最爱吃肉串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