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能,小孩子在吃饭这件事上无外乎两种状态:少数孩子食欲好,吃嘛嘛香,什么都能一扫而光;而多数孩子几乎都属于吃饭费劲的:要喂、要劝、要迂回、要讲条件。
要想孩子吃好饭,饭菜的色香味很重要。可是,即便做到了这些,很多孩子还是不领情,根本不感兴趣。其实这样的孩子也并非总是没有胃口,偶尔也会吃得特别好——犇犇就是这样。仔细想,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心理战术也很重要。

首先,给孩子一个积极而快乐的餐桌氛围。
在该吃饭的时间,如果周围人都在大张旗鼓地开心吃饭,品评饭菜的味道,相信孩子也会被感染,从而有了胃口。但如果一家人都置一桌饭菜于不顾,而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哄孩子一个人吃饭这件事上,换位思考,孩子会觉得吃饭有意思吗?
有时孩子可能确实不饿,或者他手头正有特别感兴趣的事(想想我们小时候,也常有因为玩儿得尽兴而顾不上吃饭的若干情况),如果他还不想放下手上的事来吃饭,也不妨等一等再吃,否则心里惦记着一些事肯定吃不好。
传统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个人觉得孩子大一些后,在饭桌上不经意聊聊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注意不要引起大笑之类)。磨刀不误砍柴工,不知不觉也就吃了很多。当然,孩子自身的心情更重要。饭前如果有任何不快,都不要马上吃饭。这种情绪带到饭桌上,身心都会不舒服。
犇犇属于吃饭比较费劲的孩子。在爷爷奶奶面前,就是连哄带劝带做游戏,虽然是填饱了,但可能连自己吃的是什么都没注意,更别说乐趣了。和爸爸妈妈在一起,一般只是招呼犇犇一声,或者故意谈论一下新的食物,然后就作爱吃抢吃状。不那么劝,犇犇反而吃得很主动。要是有小朋友聚会、去饭店或别人家,犇犇一般都吃得特别好。一方面是饭菜的味道有新鲜感,另一方面就是大家争先恐后的氛围,即便不爱的东西也变得很美味。

其次,让孩子觉得吃饭是自己的事。
孩子吃不吃是自己的事。很多家长爱没完没了地劝孩子,劝得“理屈词穷”的,旁人听了都觉得想撞墙。想想孩子听了会怎样呢?要么听而不闻,要么就会觉得像完成一个任务似的,怎么能感到轻松呢。这么大的孩子,几乎不会因为一个幼稚的小童话轻易“上当”,也不会因为那些大道理暂时“屈就”,即便配合了,也不是长远办法。还有的家长喜欢用吃饭当作条件,承诺孩子一些事情。这样的话,一天三顿饭得有多少承诺要兑现?而且,孩子更会觉得吃饭是一件苦差,得通过“煎熬”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其实,孩子不会饿到自己,他饿了会知道找吃的。体会几次饿的感觉也没什么不好,只有经过饿了之后的饱餐,才能认识到吃饭的满足和快乐。
孩子怎么吃是自己的事。这么大的孩子,绝对可以自己吃饭了,至于用勺用筷子用叉子甚至上手,都不是很重要。需要喂的孩子,吃饭不知道着急,有时磨磨蹭蹭一两个小时,中间又喝水又吃小食品又看电视又到处玩儿,或者精力分散吃撑,或者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到底怎样算吃饱;而一旦在幼儿园没人喂了,往往在规定时间内就吃不完。这一点犇犇还不错,从上幼儿园以后就自己用勺子吃饭了,现在偶尔也用筷子,所以在幼儿园里,犇犇绝不会因为速度而被落下。在家里,不管吃多吃少,犇犇也绝对能够明确判断自己是否吃饱了。
孩子吃什么也是自己的事。多数孩子面对一大桌美味饭菜,未必是都喜欢都品尝,可能也只是选择其中一样一吃到底。大人只需积极地吃每样饭菜并偶尔自然地评价即可,孩子应该会注意会有自己的选择。而非得让他多吃哪个菜不吃哪个菜,本身就没有道理。至于把一样好菜全给孩子自己吃,大人却一口不动,更是不会激发孩子的信任和兴趣,反而会养成自私的毛病。而关于挑食这件事,想必大多数孩子也都逃不过。听过许多孩子从来不吃肉从来不吃菜之类的。怎么说呢,尽量做到营养均衡吧。可是有些东西,即便是个营养包,他就是不爱吃,那也没有办法。想想我们小时候,鱼、羊肉、胡萝卜、芹菜……谁没有些抗拒的食物呢。一点儿都不挑食的人,也太没有个性了吧,哈哈!

另外,有些孩子吃饭不好,家长就特别限制零食甚至水果。但是从犇犇身上观察,如果是小朋友聚会一类的场合,适当的水果和零食并不会影响他的饭量,至少,不是决定性作用。而当他吃不进饭的时候,即便很长时间什么都没有吃也一样还是吃不下饭。其实,对孩子来说,激发食欲的不一定是空腹,更多的是运动。大量的运动才会让他们对大吃一顿有着直接的渴望。
更需要注意的,对于不爱吃饭的孩子,不要天天总数落着他“不吃饭”、“挑食”、“瘦”这些。作为几岁的孩子,肯定不会因这种激将法而“痛改前非”,相反,次数多了,只能增添许多反感,并且形成心理暗示“我本来就是不爱吃饭的孩子”。而那些“多吃饭、有营养,才能长高个、有力气”的故事完全足以鼓励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犇犇吃饭不算好,但其实还有许多吃饭远远不如犇犇的孩子,连热烈的氛围都不被感染,其实就是被坏习惯给宠坏了。孩子是不会饿坏自己的,何况,即便少吃一点儿也比吃得过饱要健康。好胃口的孩子确实有让家长省心的理由,而对于不爱吃饭的孩子来说,也许家长该换位想一想各种情境下孩子的心理。所以,在吃饭这件事上,尽量做到饭菜变换花样和制造快乐情境,大人有个正确的心态,孩子有个良好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
【后记】
随着犇犇一天天长大,从两岁半上幼儿园,特别是今年升了中班以后,他的变化越来越大。从最初以吃喝拉撒长本领为主题的生活,慢慢演变成行为、习惯、心理、个性方面日益明显的种种变化。作为妈妈,在孩子这些细微、琐碎、神奇、重大的变化中,通过对他的观察和与周围孩子的对比,也渐渐有了一些规律性的感悟。
犇犇就要四岁了。于是试图把这一段关于孩子成长的一些现象和想法陆续记下来,当然,只是些零碎的个人观点,希望交流与分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