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犇犇已经渡过了发育指标繁密的婴儿时期,但对于这个话题还是感触很多。最想说的是:宝宝发育真的会有落后吗?
所谓落后,一定得有个标准来比照。而那些所谓的标准,时时处处都铺天盖地地袭来,避之不及。

那些带有经验之谈的俗谚,比如“三翻六坐八爬十走”(哈哈,不确切是不是这么说的)之类的。人们一定认为这是经过多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加上许多老人熟练地挂在嘴边,便更是成了亘古不变的真理。可是又有多少孩子按照这个时间和步骤标准地发育着?如果宝宝四个月才会翻身,爸妈就会多着急一个月;但他五个月就会爬了,爸妈又提前惊喜一个月。你说这个宝宝的发育到底是提前还是落后呢?
育儿书上的各种指标可真是精确啊,宝宝按月龄和性别来区分,其应该达到的身高、体重等各项要求的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了。哎呀,我的宝宝还差0.03公斤才达到正常体重的范围,怎么办哪!哈哈,吃顿饭可能就OK了!
周围那些同龄宝宝作为活生生的例子是再确切不过的标准了。人家宝宝已经70厘米了,我们的宝宝比他大20天才68厘米;人家宝宝10个月出了8颗牙,我们的宝宝12个月了才露出第7颗……呜,我们的宝宝发育落后了!

除了这些数字还有那些实实在在的事实再说话:人家宝宝一天6顿奶,每次200毫升,我们的宝宝两天也喝不到这么多;人家宝宝已经能听懂许多话并跟着咿咿呀呀地嘟哝了,我们的宝宝却对人的说话听而不闻……是不是我们的宝宝发育落后了?
和经验攀比,和指标攀比,和实例攀比,和周围一切可以参照的事物攀比。在攀比的过程中,时而着急,时而惊喜,时而满意,时而恐惧;在攀比的过程中,与时俱进,百感交集。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很难真正逃脱这种或积极或被动的攀比。其实,使宝宝“落后”的正是这些害人的攀比。
育儿书上的数据不过是多数孩子的概况,它不能面面俱到落实到每一个宝宝身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也不能说明谁是谁非,体重没有达标的郁闷,而超标的就不上火了吗?在这一点上,犇犇的爸妈似乎已经调节到一个健康的心态。
犇犇的一岁半之前的发育多数都很“合格”——第90天时第一次翻身,极其“标准”;5个多月时跃跃欲爬,可谓“超前”;6个半月蠢蠢欲坐,先爬后坐;七个月左右发音叫“爸爸”、“妈妈”;10个多月逐渐懂得大人说话,有了自己的小心计和小智慧;14个半月才盼来了会走,迟到的惊喜;16个月会说一些眼前常用的词,可以用语言和动作交流日常的各种事……
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件事很值得一提——

犇犇的先爬后坐,虽然打乱了所谓的规律,但是带来了更好的效果。爬使他更灵活更平衡,因此在渐渐坐起来的过程中,从没有找靠着的东西支撑或不小心仰过去的情况。就那么自然地渐渐坐稳了。
许多孩子一岁左右就会走路了,奶奶一直预言灵活的犇犇一定会在周岁前会走,可是犇犇不但周岁不会,过了周岁很久也依然没有要走的意思。家人都曾着急、期待,甚至不断教他去站、扶着他走,直到没有丝毫进展而宣布放弃。直到五一,犇犇在14个半月时,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如此自然,如此平稳。同样地,经过了漫长爬行时期,犇犇没有经历大人弯腰扶着、学步带拽着的辛苦日子,自己就会走了,并且也没有深一脚浅一脚地磕磕绊绊伤痕累累。过后觉得,犇犇就是没有学就会走的样子。妈妈总是很自豪地想:犇犇没有用学步车,犇犇那娴熟的爬行生涯是多么宝贵的一段时光!
犇犇很白,头发少,1岁之前还有枕突,睡觉时脑袋偶尔会出很多汗。还有一段,犇犇不爱吃饭,有时一天也吃不上一顿饭。按照“惯例”这些都是缺钙、缺锌的表现。可是,自从满月后补了一个月的钙后,犇犇再也没有补过钙,也没有去医院查过什么微量元素。妈妈一直认为,去查微量元素,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都会缺点儿什么,即使化验合格,医生也会说不能完全看数据。那到底什么才是标准?孩子每天晒太阳、吃得好、睡得香、智力正常,还有什么比这些更能说明问题的吗?几乎每次遇到一些妈妈们,她们都会问:“犇犇补钙了吗?”每次犇犇妈都会自豪地回答:“我们什么都没有补!”
还有一件眼前的事就是,犇犇目前接近23斤,81厘米。这个数据在同龄宝宝的身高体重标准里几乎就是下限。但是爸爸妈妈并不因此郁闷。犇犇出生的时候6斤半,就是体重中等的孩子,非要和出生时9斤来重或者和已经达到35斤的孩子去比,那还让不让人活了?爸爸常嘲笑犇犇是矮个宝宝,但是并不着急,家人没有一个属于矮个的,犇犇也不会矮到哪去,何况他一直勤劳地长着。这个身材的犇犇无比灵活,匀称中还带着一点儿婴儿肥,很可爱。
让那些所谓的精确数据和科学分析自娱自乐去吧!孩子只要身体和精神都健康,就是在茁壮成长。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数据,又哪有所谓的落后呢?退一步说,即便没有达到数据标准,又有什么要紧呢?几年后甚至多年后,也许正是这些“落后”,才更加体现相反方向的那些惊喜,才使我们说起成长这个话题时,有了更多值得一提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