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象奔尼
小象奔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636
  • 关注人气:1,2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犇犇遭遇芃芃

(2010-05-10 16:46:43)
标签:

芃芃

游戏

生猛

委屈

宽容

分类: ❀-成长花絮-婴儿-❀

 

当犇犇遭遇芃芃

 

    星期日早晨,约好请芃芃来玩儿。为了避免上次见面时的生疏和漠然,决定让小朋友们先在小区的游乐场一起玩儿一会儿,熟悉一下。

 

    抱着犇犇下楼,正好芃芃也被妈妈抱着走来。两个宝宝被放下来,站在地上,对视片刻,然后擦肩而过,向着相反的方向各行其是。虽然芃芃比犇犇小一个来月,个子却显得比犇犇高了半头。芃芃到了新的地方感到新鲜,犇犇则非常熟悉情况地指着迎面跑来的一只狗狗。两人完全忽视对方的存在。

 

    于是把他们抱到了游乐场。芃芃坐旋转飞机,犇犇要打滑梯;芃芃玩儿木马,犇犇开始钻筒子;芃芃打滑梯了,犇犇又趴在地上抠草……两个宝宝依旧各行其是,互不理睬。天气阴了下来,于是决定:回家,进行室内活动。

    看到芃芃也跟着来到家里,犇犇只是有一点点惊讶,但并没有像往常那样认生。进了屋,也没有大哭或紧紧地抱着妈妈。看来,犇犇对小孩儿和阿姨是有好感的,也可能经过这段时间出去也锻炼了许多。

 

当犇犇遭遇芃芃

 

    在屋子里,宝宝们还是自己玩儿自己的,似乎一点儿也不觉得旁边多了个同类。芃芃十分自然地抓起犇犇的玩具挨个玩儿着,很兴奋。奶奶说:“他拿你的玩具了,你怎么办?”犇犇无动于衷。看起来,芃芃像是在自己家一样熟悉,犇犇反倒显出一点儿内敛。在大家的怂恿下,两个小家伙的兴趣终于一拍即合地集中到那个卡通车上。这个小车的常见玩儿法,就是犇犇把里面的小动物一个一个取出来递给妈妈,再一个一个放进去。有了新的小伙伴,犇犇很自然地想把小动物给芃芃,或许担心芃芃不理解,还拽着芃芃的手把小动物认真地放在芃芃手上。大家为他们和谐的游戏场面惊喜不已。

 

当犇犇遭遇芃芃

 

    芃芃越来越熟悉形势了,抱一抱犇犇的小熊,拉一拉鱼缸的柜门,扔一扔犇犇的皮球……奶奶故意说:“犇犇,芃芃拿你的玩具了!快去抢回来啊!”犇犇没有任何进攻的意思。奶奶让犇犇也去抱抱小熊,犇犇居然晃晃荡荡跟在芃芃后,忽然一下抱住抱小熊的芃芃。大家大笑,已经顾不上拍照了。

 

当犇犇遭遇芃芃

 

    过一会儿,发零食了。两个小家伙一起吃饼干。芃芃吃完后,就来拿犇犇手里的饼干了,犇犇也不生气,还捡掉在地上的饼干渣吃。妈妈又拿两块给犇犇,让犇犇给芃芃,犇犇居然不记仇地把一块递到芃芃手里。芃芃很得意,妈妈表扬了犇犇,犇犇自己鼓掌。芃芃更加混熟的样子,抢犇犇手里的饼干,随意拿玩具玩儿,还笑嘻嘻地来拍犇犇的脑袋。以为犇犇会恼怒,可是犇犇却没有什么反应。奶奶“煽风点火”地说:“犇犇,芃芃拿你的玩具,抢你的饼干,还拍你脑袋……”犇犇的眼圈儿突然红了,委屈在脸上蔓延开来,酝酿,哇地一声哭了。大家哈哈笑。其实犇犇并没有觉得委屈,是被奶奶的语气语调弄得不知所措。

 

当犇犇遭遇芃芃

 

    十点多了,犇犇该睡觉了。但是想到厅里还有小伙伴芃芃,犇犇说什么也不睡,而芃芃依然玩儿得兴致勃勃,也不顾犇犇是否还在身边。又过了一阵,芃芃被妈妈抱走了。而犇犇似乎还意犹未尽,路过纸巾盒,突然要撕纸。妈妈不让,犇犇大哭。妈妈觉得犇犇可能心里不是滋味儿,就同意他撕了一会儿纸。又过一会儿,妈妈抱起犇犇准备睡觉。妈妈问犇犇:“今天小朋友来玩儿你开不开心?”犇犇皱起鼻子笑,表示开心。妈妈又问:“下星期芃芃还来玩儿,你愿不愿意和他玩儿?”犇犇又皱起鼻子笑,表示可愿意了。妈妈说:“今天芃芃抢犇犇的饼干,还拍犇犇的脑袋了,可是犇犇不在意,不和他计较……”还没说完,犇犇听懂似的鼓起掌来。妈妈十分欣慰。

 

当犇犇遭遇芃芃

 

    原以为犇犇脾气很大,常常使劲拽妈妈的头发,蹬着腿儿耍赖,是个“生猛”的孩子,可是今天发现,犇犇只是和家人耍耍赖而已,在外人面前没有任何的“暴力倾向”,甚至友善而宽容。想起犇犇去超市,总是流连忘返,眼神流露出喜欢和好奇,但从没有伸手去拿什么。只是有一次,妈妈准备买那个锅巴,拿起来看时,犇犇才高兴地伸手去摸。在外面,犇犇看到别人吃东西,总是直盯盯地看着,问他馋不馋,他就吧嗒一下嘴,可是也从没有走近骚扰过人家。在沃尔玛玩儿球后,奶奶说“这是公家的东西,走时得放回去”,犇犇就很听话地不要了。在小区里,犇犇也没有伸手去摸去够哪个小朋友。仔细想来,犇犇并不“生猛”,相比之下,还是非常内敛的。而以前的乖乖宝芃芃居然换成了生猛形象。

 

当犇犇遭遇芃芃

 

    可是妈妈也会想到,以后犇犇会不会挨欺负。比如在幼儿园,玩儿不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自己的东西还没吃就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这些都是孩子之间的纷争,无所谓的事情,可是会不会对孩子的心理有阴影?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到处挑衅,但也不希望懦弱被欺负。

 

    “抢回来”还是“让出去”?都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了。告诉他保护自己的物品还是对小朋友多谦让?告诉他受到无端挑衅后默默走开还是起而攻之?其实,爸爸妈妈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仁义善良,像西方教育方式那样,遇到无理的侵犯走开。可是有时这个社会不允许我们教孩子这样。很纠结。

 

    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但是“人若犯我”时呢?或许捍卫自己与放过他人都是可以讲得通的。但重要的不是如何去做,而是如何去想。“吃亏”也许是损失也许是所得,包容也许是欣慰也许是委屈。而无论怎样,如果自己能够想通,那么每一种做法便都是合理的。

 

    而我们希望犇犇有自己的个性和原则,比如在公共场合不会像在家一样随便,和不太熟悉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友好,与小朋友之间懂得友善相处而抛开世俗所谓的“吃亏”理念,能够对挫折和“吃亏”有着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心态……这些,也许需要许多的细节去影响和教育。

 

当犇犇遭遇芃芃

 

    好在,还可以多一些机会,继续观察犇犇的性格。也许,他并没有觉得自己受到“侵犯”,就像他依然喜欢和芃芃玩儿,愿意他们来家里。他自己觉得快乐最好,毕竟,宽容和分享,是从孩子起就应该具备的美德,也是会终生带给人快乐的财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