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对大婴儿说“NO”

(2010-04-12 20:47:18)
标签:

制止

哭闹

道理

表演

反复

分类: ❀-成长花絮-婴儿-❀

 

如何对大婴儿说“NO”

 

    在犇犇一周岁以前,妈妈关注的都是他的吃喝拉撒事,常想着怎么才能吃得更多更营养,长得更壮更健康,还有他的小规律小习惯之类。而过了一周岁,犇犇行动更加灵活,也日益懂得更多的事,能够交流,所以,很多危险的事或小孩子不可以做的事便越来越多地遇上。比如,他把撕碎的纸塞到嘴里,非要用手抠半个橙子,去抓花土和揪花叶,到厨房抓各种厨具,把腿搭在床栏杆上要跳出来,把茶杯里的水倒在床头柜上,去拽电线,扒着沙发靠背把头使劲往下低……

    这些事情是必须禁止他做的。大家常用的都是“转移注意力”法。在犇犇开始淘气时,说要给他拿好吃的,或给他另一个玩具,他就暂时忘掉眼前的了。可是,随着他的懂事,这些小伎俩已经糊弄不住了。而怎么能够制止他,让他接受这个“NO”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那天,犇犇在奶奶的床上玩儿,掀起褥子又看到了他久违的毛毯。瞬间兴奋异常,扑到上面开始使劲揪上面的毛毛。几下子,就有好几团毛毛攥在他手里了。以前犇犇就喜欢这个毛毯,总是揪上面的毛,不过那时他的力气还不那么大,也只是轻微的揪几下。当时,妈妈想到了“转移注意”法,就说:“犇犇,妈妈给你讲书去呀!”犇犇无动于衷,嘴里还发出一个表示否定的声音,继续兴致勃勃地揪毛毯。又说:“妈妈带你去看看奶奶干什么呢!”“啊丁”,犇犇继续表示否定。妈妈的耐心有限了,一把抱起犇犇:“不能揪毛毯!你看你揪下这么多毛毛,毛毯都坏了!”从风和日丽转为暴风骤雨,犇犇忍不住伤心和委屈,哇地大哭起来。

    犇犇哭得惊天动地,妈妈暗想他真的长大了,声音又宏亮了许多。妈妈在一旁做无动于衷状,犇犇一边瞅着妈妈一边大哭,哀求而抗衡。妈妈想把他抱起来,但还是狠了狠心说:“犇犇,毯子不能揪,你哭也没有用。”犇犇继续哭,妈妈很温柔地说:“犇犇,哭也没有用。”想不到,“小毛驴”犇犇居然渐渐平息下来,抽抽嗒嗒结束了哭泣。

    妈妈也有了耐心,便给他讲道理——

    “犇犇,毯子是不能揪的,你看你揪下这么多毛毛(心想,该怎么说呢),他多疼啊!(犇犇惊奇地看着妈妈)对,他可疼了,你把他的毛毛揪下来,他就特别疼。(妈妈做了个痛苦状)你看,妈妈揪你的头发,(揪犇犇的头发一下)你疼不疼?(犇犇的头发又细又短,几乎揪不起来,犇犇还是配合着似乎有点儿疼的样子)所以呀,不能揪毯子,知道吗?(犇犇似懂非懂,表示同意)还有,花的叶子(犇犇指外面花的方向),还有妈妈和奶奶的头发(犇犇摸妈妈的头发),也都不能揪,疼!(犇犇又摸摸妈妈的头发,似乎对自己经常拽妈妈头发表示很后悔)犇犇是乖宝犇,不揪毯子,也不揪花叶,也不揪头发,疼!我犇犇宝可懂事了!(犇犇的情绪平静而愉快)来,亲亲妈妈!(犇犇愣头愣脑地把小嘴撞了妈妈的嘴一下)”

    这场小小的谈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是很有效地制止了犇犇的大哭,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哭闹。重要的是犇犇居然听懂了这些道理,并且表示同意接受。而整个谈话过程平和而温馨。之后,犇犇没有再遇到那个毛毯,当然还会时不时地遇到妈妈的头发,但只要一说“NO”,或直接告诉他“不揪头发”,他就言听计从了。那天又揪奶奶的头发,奶奶说:“不能揪,你可以摸一摸!”犇犇就欣喜地变成好奇而温柔地摸摸。

    仔细一想,以后的日子,对孩子说“NO”的事情将会越来越多,而这个“NO”也是应该有步骤有策略的。

    首先,坚决制止并摆明态度。

    “快放下!”“不能过去!”“扔掉!”……当孩子一开始出现不应该的行为,应该在第一时间立刻制止,让他觉得这件事情很严重而且没有商量余地。

    其次,平静对待孩子的哭闹。

    这个时候脾气倔强的孩子肯定会不服气,甚至大哭起来。可以用其他东西或事情转移注意力,如果孩子不上当,一定要不予以理睬,或者告诉他“这是不对的,哭也没有用”。根据对犇犇的经验,越是哄他,他哭得越厉害越持久,不理他或平静对待,他反而见好就收。或许,在人多的地方更应该沉住气,不要因为所谓的面子做出妥协,让孩子觉得有机可乘。

    再次,浅显生动地讲明道理。

    给似懂非懂的孩子讲道理确实是件很难的事,要把道理说得浅显而生动,方法就十分重要了。比如妈妈说毯子和花都会疼,犇犇就能过理解。

    还比如有两次犇犇按影碟机,碟仓突然出来,犇犇不知所措吓哭了。每当问到犇犇怎么咬手的,他就指影碟机。后来,一靠近带电的物品,妈妈就说“有电,咬手!”犇犇便立刻望而却步。然后告诉犇犇,带电的东西都会咬手,他似乎深有感触地赞同。以前告诉犇犇“有电”,他几乎无动于衷。是啊,告诉一个一岁的宝宝“有电”和“很甜”,会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可是直观地告诉他“咬手”,他便很理解了。

    再比如家里窗台前那块儿,犇犇总是突然袭击地爬过去,可是那里的窗台角十分尖利,还有很多花,他不是扒花土就是揪花叶,而那块儿又没有地热。可是这么多复杂的理由他是听不懂的,要是直接说不让他揪花他更是不情愿。每次,妈妈都是强行把他抓回来,若无其事地告诉他:“冷,那儿太冷了,等到夏天妈妈就让犇犇去玩儿了!”犇犇还不懂得什么是夏天,但是时间长了,他知道那个地方是妈妈不让去的,理由是现在不可以去,至于什么“夏天”,不懂。但他能感觉出妈妈不是不讲道理的。

    然后,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

    当犇犇听话地不再继续做“坏事”时,妈妈总是大声地夸他“犇犇真懂事!”“犇犇真棒!”“犇犇真了不起!”妈妈总是喜欢让他再亲亲妈妈,再问问犇犇喜不喜欢妈妈、和妈妈好不好之类的。这样,似乎是给了他奖励,又缓和曾经“对峙”的“尴尬局面”。孩子得到赞赏总是很容易就忘掉不愉快,并且沾沾自喜。

    最后,复读机式地加深记忆。

    小孩子对于错误的理解当然不会一劳永逸,这一分钟似乎懂了,下一分钟还会再犯。所以,不断地重复那些指令必不可少。“不能动!”“粑!”“不行!”……这些否定的短句依然会常常出现,也许还是要重复第一次那样平静对待哭闹再去讲道理和表扬,但一定会比第一次省事得多。几次过后,孩子听到类似的指令,便会反射一样停止住自己的行为。

    训练犇犇出卧室就不能拿毛巾被,没有什么合适的理由,就是每次反复对他说:“犇犇,你要和毛巾被一起玩儿就在小床上玩儿,要是出去就得把毛巾被放下。”就是这样复读机般强化认识,犇犇要出卧室时已经能主动把毛巾被交给妈妈放起来。还有“捡到东西要给妈妈”、“不能拿拖鞋”……

 

    其实,许多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并非错误或绝对不可以。比如犇犇喜欢撕纸,不过是弄得地上脏乱一些、收拾纸屑麻烦一些,但是他喜欢,也锻炼双手,妈妈很支持。而把纸屑塞进嘴里,那就是绝对“NO”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要对他说“NO”的事也许会越来越多,其性质会越来越复杂,理由也越来越深奥。怎么能够让他愉快接受,真是要好好想一想了。

    不过,但愿说“NO”的事会越来越少。希望孩子不断懂事,可以自己去判断和约束。也希望更多的事情我们能够愿意支持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