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保洁员“吃剩”暴露教育弊端
烟台大学的七名保洁员集体吃大学生的剩饭,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社会大讨论,充分暴露了我国教育事业多年存在的弊病。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大好事。
中华民族本来就具有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美德。毛泽东他老人家早就教导我们:“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现实生活中,说贪污是犯罪,没有人会有疑义;但说浪费是犯罪,人们却大多不以为然。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仅我国大学食堂中,每年就倒掉了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的食物!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从这个意义上说,浪费确是极大的犯罪。接受过高等教育、被誉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不应该无端浪费。
我们已经进入文明社会,吃饭别剩,生活别奢,消费别过,以此类推,交友别滥,恋爱别乱,干活别懒,做人别奸,当官别贪……理应成为现代文明人的生活准则。
常言道:“知书达理。”大学生都是文化人,自打上小学就熟读《悯农》,都知道“粒粒皆辛苦”的名诗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古训。按说,知识远比保洁员丰富的大学生们,更应该懂得传统美德需要发扬光大,更应该知道见贤思齐,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但他们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是亲身体验,只是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大学生尽管理论上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行动上却做不到像保洁员那样敬畏粮食,节俭生活。
可不要小看这种行为上的习惯,对于每一个年轻人来说,好习惯与坏习惯一旦养成,势必决定其一生的成败。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古往今来,开国将相、巨商富豪,没有哪一个不是靠艰苦奋斗、勤俭持家打下来的天下。打天下不容易,保天下更难。也就是说,打天下需要勤俭不奢侈,保天下更需要勤俭不奢侈。青年决定着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未来。正如梁启超先生指出:“少年强,则国强。”这里所说的“强”,不仅是知识上的强,也指思想上的强,品格上的强。然而,长期以来,我们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导致出现教育上的诸多弊端与错位,强化了“知育”,弱化了“德育”。
我们常说“教书育人”。意思十分明确:教书是为了育人。换句话说,育人是教书的根本目的。老师不能单纯为教书而教书,学生不能单纯为读书而读书。知识很重要,但品行更重要。一个知识丰富却德性欠佳的人,绝对成就不了大业,担当不了大任。因此,教书育人,必须做到以德为先,注重德才兼备,而不是唯才是举。
道理人人都懂,做起来却往往会错位。说明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