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伤医事件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2013-11-07 08:03:17)
标签:

杂谈

伤医事件频发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近些年,医患矛盾愈演愈烈,恶性事件不断发生,近期达到顶峰,居然在十天内接连发生六起伤医事件,其中最严重的一起造成一死二重伤的惨剧。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偶然发生一起此类事件在所难免。但是,伤医事件频繁发生,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就不是简单的哪个人的问题了。正如贪腐现象普遍存在,“前腐后继”,层出不穷,是因为体制机制有问题导致的,仅靠打和杀,仅在“人”的身上作文章,治标不治本。只有建立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机制,把权力装进制度笼子里,才能标本兼治。医患纠纷同样须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能把病治好。

那么,伤医事件频发,究竟症结何在?

人们对此纷纷支招儿,各执一词,莫衷一是,甚至有人把这种行为归因“文革暴戾”遗风。文革过去几十年了,别说“遗风”,就是从大西洋刮来的飓风,登陆后也会逐渐减弱,不会愈刮愈烈。何况,使暴者基本是年轻人,皆文革之后出生,对那段历史,即便略知一二,也是道听途说或者从书本得来;道听途说不可信,“书本得来终觉浅”,对其影响不会很大,不至于产生如此大的“后遗症”。动辄把暴力行为归因文革,不免牵强。

更多的是主张加强安保,增加保安人员,甚至有的地方政府明确规定要在医院增设警力。此办法不能说不可行,但是效果必然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只要持续紧张的医患关系得不到缓解,潜在的威胁依然存在,就会防不胜防,只是加强安保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伤医事件还会照样发生。更为可笑的是,有单位竟然组织医护人员学习防身术。俗话说:“武功再高,不如菜刀;功夫再好,一砖撂倒。”拿听诊器的如何能打得过带凶器的!再说,这种把患者及患者家人当作敌对方对待的心态,本身就极端错误。化解医患纠纷,解决医患矛盾,应该在提高医德、医术,以及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上下功夫,而不是相反。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实在坐不住了。本来我不打算对此事枉加评论,生怕说不到点子上,让歪招、偏招误导了大众。但既然歪招、偏招已不鲜见,我就不能再沉默了;再沉默就是对生命的漠视,对社会的失职,对良心的亵渎。

因此,我要站出来说话,意在“指出病灶,引起疗救的注意”。但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自然没有什么灵丹妙方。我只能从十八年前的一次就医经历谈起,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十八年前,我儿子出生第三天,因脐带发炎送进某省儿童医院。事后回老家说起此事,母亲告诉我,我们小时候几乎都有这毛病,用草木灰就能治好,再不行就抹点紫药水,基本不去医院。但当时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医院非去不可。

医生很快给办了住院手续,几分钟后又给下了病危通知,说孩子是败血症。妻子顿时脸色煞白,我也被吓得腿软。过后得知,同室的病患,都曾被告知得了败血症并下了病危通知。后来我想明白,医院这样做,就是为了在开始就“震”住你,让你服服帖帖掏腰包——孩子都病危了,你还在乎花钱吗!

接下来,便是各种各样的化验,血、屎、尿必不可少,先抽胳膊上的血,抽完胳膊,再扎耳朵,扎完耳朵,又刺手指。也许不同部位的血液有不同的用途吧。我们也不敢问,反正把孩子交给医院了,任由其处置吧,只要能把孩子的病治好。

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是从孩子的大腿根部抽血。用一个特大号的针头,深深扎进孩子的大腿根部,要从骨头缝里把血抽出来。同室的孩子家长告诉我,每个孩子都抽,他们也不知道有何用途。但别的孩子只抽一次,而我的孩子却连续抽了两次。抽第二次的时候,我因为孩子太遭罪,便忍不住问抽这个血干什么用,怎么要连续抽?护士支吾了句什么我没听清楚,却不敢再多问;毕竟人家是在为孩子治病啊。这次要从没抽过的那条腿上抽,却不顺利,折腾半天,扎了好几针也没成功。只得换另一条腿,而这条腿昨天刚抽过,形成很深的一片青色,根本看不清怎么下针。护士只好用手指测试脉动,然后凭感觉下针。在刚扎过一天的受伤部位继续扎针,对于一个尚在月子里的婴儿来说,想必那不是一般的疼,因为孩子的哭声撕心裂肺、声断气绝。最受煎熬的是我和妻子都要亲眼见证这一过程,因为我们必须固定孩子配合医护人员;看着针头在孩子体内搅来搅去,听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嚎啕,心都碎了。那种无奈、焦虑、痛苦,难以言表。孩子哭,妻子也哭。等到把血抽出来,我才发现自己出了一身大汗。

到今天我都觉得这第二次血是不应该抽的,总怀疑是第一次的被弄丢了,所以才抽第二次。当时医生支吾不清,我们也不敢多问。

我们知道,在消炎药当中,青霉素是疗效好、副作用小、价格最便宜的药物。正是因为便宜,利润不大,医院才基本不用。不但青霉素如此,其它所有价格低廉的药物,尽管疗效不错,医院基本不会引进。当时有一种据说是进口的最新消炎药“先锋5号”,每支99元。医院就用这种药。再配上液体,各种手续费等等,每输一次液,就要一百多元。当时的一百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因为我的月收入才几百元。但是孩子都“病危”了,哪还顾得上考虑钱呢?

等到十多天过去,我和同室的一位孩子家长都忍不住问护士长何时能出院。护士长反问我们住了多少天,然后回答说:“快了,住够半个月,都让你们出院。”

那时候年轻,根本没想那么多。现在想来,出院不是看病情,而是根据住院天数来决定,这本身就不正常。

我儿子只是一般的小病,那么,不幸患上大病的人会有怎样的遭遇呢?不敢想像!

人们都知道医院的药价虚高,有的药竟然高于出场价数千倍。但这不是亲身体验,不足为据。我还是用亲眼所见来说话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那是2009年10月的一天,我因为眼疾到某医院求医。医生给我开出的其中一支药叫氯霉素滴眼液,价格为8.1元。我想证实一下医院与药店的药价究竟相差多少,于是就来到路边药店购买。我首先询问氯霉素滴眼液的价格,回答为“两毛”。我疑心听错了,加重语气问道:“两毛,还是两块?”“两毛。”同样的药,药店只卖2角钱,医院却收8元多!我因此曾写一短文:《医院宰人确实狠》,用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就在我为写不写这篇稿子摇摆不定的时候,即2013年11月4日,央视整点新闻报道,某地医院以仅用18元钱就可以作全面体检来忽悠人,一旦有人体检后,就会被告知不是有这病就是有那病,必须治疗,否则,就会产生怎样怎样的可怕后果。一般人不懂医,人命关天,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只有按照医护人员的意思去做,结果下来,费用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元。许多人大呼上当受骗,由此对该医院和医生产生怨恨。可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怨恨,日积月累,时间久了,怨恨很容易演变为仇恨。任由这种仇恨情绪漫延,可能导致人们对整个行业的仇恨,甚至引发对社会的不满。这是非常可怕的。

种种迹象表明,医院存在的过度诊断、过度治疗,甚至不择手段图财坑人现象,相当普遍,非常严重。久而久之,人们必然迁怒于医院,迁怒于医生,导致医患矛盾越来越深,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当怨愤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并遇到行为极端的人,伤医事件就不可避免。

这样说并非一味怪罪医院。在现有体制下,医院的所作所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医院是个公共服务机构,却被推向市场,搞自负盈亏,使医院变成了企业,医生变成了商人。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商人以赚钱为原则。这样以来,原本治病救人的地方,自然要挖空心思创利增收,于是各种促销创效手段、奖励提成措施纷纷出台。医生不是神,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也要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自然也想多拿奖金、提成。逐利是人的本性。于是,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过度用药,甚至把病人拒之门外、见死不救等等不良行为自然会成为必然,成为常态。这是市场法则。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频发的根源所在。

事实充分证明,我们的医改是失败的。公益机构必须保持其公益性,把公益机构推向市场弊大利小,让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机构参与竞争,更是添乱。医改必须动大手术,从更深层次下功夫。公益性的改革方向应该是更好地向公益性方向发展,而不是越来越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应该像许多国家一样,医护人员的工资由国家支付,而不是由医院自己想办法解决,医生不用考虑多用药、多看病人等问题。这样以来,所有矛盾必将迎刃而解。反之,医院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矛盾、危害程度就会越大。仅靠加强医院的安保措施,无及于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