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随着物质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作为具有极高文化艺术价值、且日益成为稀缺资源的奇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奇石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已成共识。
奇石自古以来就与文化结缘,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好石乃乐山之意,盖所谓静而寿也。”
从古至今,玩赏、收藏石头的人不计其数。唐代诗人白居易是一位石头迷,著有《太湖石记》、《莲石》、《问友琴石》、《双石》等诗文。《双石》诗中最后两句为:“回头问双石,能伴老夫否?石虽不能言,许我为三友。”白居易何以对石头如此仲情?细读其《太湖石》一诗,可略知一二。他说他的太湖石尽管“磨刀不如砺,捣帛不如砧”,但是在他心里,此石却“重之如万金”,之所以如此贵重,是因为这块石头“独能知我心”。在白居易眼里,这哪里是石头,分明是千金难得的知心朋友。
宋代苏轼、米芾玩石轶事流传较广,为我们留下许多诗文,而陆游爱石却鲜为人知。他一生写过许多咏石诗,“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是他咏石的名句。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才子”的郭沫若多才多艺,也曾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石诗:“泰山有奇石,夜来化为鹰。势若凌空去,苍茫万里征。”郭老为泰山石而诗兴大发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泰山石原本就名扬四海。众所周知,毛泽东主席的诗词立意高远,大气磅礴。仅从他那句“人猿相揖别,只几快石头磨过”就可见一斑;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在毛主席眼里只不过打磨了几块石头的时间,气魄何等宏大。
与石头结缘最深的,还得说是四大名著;可以说,四大名著都钟情“石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石头”,就没有四大名著。
《水浒传》第一回出现的那块“遇洪荒而开”的石头,是龙虎山历代张天师为镇住伏魔殿里108个魔君而设,被洪太尉执意打开,这才引出了水浒故事。这个故事如今看来十分荒诞,却是小说提纲挈领的关键。
《西游记》的石头是孙悟空的石猴原身。此石育天地之精华,日月之灵气,产一石卵,见风化为一个石猴,这就是孙悟空。书中还借如来之口,说孙悟空乃混世四猴之一的灵明石猴。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可见书中那块石头的重要——若无此石,即无此书。它出自女娲之手,是女娲补天剩余的一块。后来成了贾宝玉衔玉而生的通灵宝玉。《红楼梦》从头至尾没有离开此石。
《三国演义》也有一块非常重要的石头,即汉朝的传国玉玺,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和氏璧是楚国卞和发现的,几次向楚王献玉,被诬为普通石头,后楚王命人将其雕琢成璧,并以卞和名字命名。战国时因它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的佳话,不过秦灭六国,和氏璧还是归了秦,秦始皇让人将其制成玉玺,从此和氏璧成了自秦至隋的传国玉玺。
应该说,四大名著里的石头,只有和氏璧真实存在,其他都为虚构。虚构的石头在作者笔下很出彩,真实的石头同样精彩。演义中,十八诸侯伐董卓,孙坚从宫井中得到玉玺,与袁绍交恶。孙坚死后,其子孙策以玉玺向袁术抵押借兵。而袁术虽得到玉玺,称帝后众叛亲离,玉玺复归汉室。玉玺不过是块石头,孙坚、袁术过于看重它而丢了性命,反而是孙策主动放弃它,才成就了江东基业。
这让我们从中悟出许多道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奇石的价值,并纷纷投入到捡石大军当中,导致奇石几近绝迹。对此,本人深有体会。
2010年,我在甘肃酒泉地区参加兰新铁路建设,偶然的机会爱上奇石,有空就下河去捡。开始每次都不会空手回来。像“举头望明月”、“思考的少年”、“古松”等奇石,就是那时候自己亲手捡来的。
但是到了第二年下半年,再去捡石头就难有收获了。宽大的河床里,稍微大点的石头,统统被翻过了。因为你所见到的石头的旁边,明显有一个坑。并且经常与捡石头的人相遇,大都是两手空空。
奇石稀缺,自然水涨船高,甚至出现了天价奇石,如“雏鸡出壳”、“岁月”等。拳头大的石头标价竟达上亿元之巨,真真让人瞠目结舌。
艺术一旦沾上铜臭味,就失去了高雅与纯洁。名人字画如此,奇石也不例外。
奇石是文化,是艺术,喜石爱石,无可非议。但应迷恋有度,不可爱石成痴。否则,好事可能变为坏事。有人因为痴迷奇石而折腾得穷家荡产,妻离子散,甚至为了得到奇石不择手段,闹出命案。所谓“疯狂的石头”,一点不为过,实在不可取。这与文化艺术的本意大相径庭。
爱石的朋友们,要向孙策学习,千万不要学孙坚和袁术。能得即得,该放则放。毕竟,爱好不是生活的全部,不可因小失大,搞乱了正常的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