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古今对话摄影创作(天安门至王府井 )(续篇)

标签:
纪实天安门王府井丫丫摄影 |
图一、老师说,拍天安门看升旗的人,不能离开天安门这一元素。
图二、画面比较散。广角头开始拍时都会感觉散,收进来有个过程,要换角度;不是越广越好,有时要调焦。
图三、决定性瞬间。这张片子一定要等有人买东西时再去拍。
图四、有解放军的片子,最好有一些互应的东西。
图五、如果视角低下去,背景就干净了;尽量不拍单人,画面中要有交流。
图六、这个拆房子的场面如果把阻挡我们拍照的人拍进去就更好了,就有故事的延续性了。
图七、护卫队战士擦玻璃不重要,重要的是镜子里面的人与他们的互应。这张片子镜子里的人被我忽视了,所有人都没有正脸。
图八、这张片子比没有上级检查的要好很多,有故事情节了;如果再等等可能有更多的故事发生,图片的生命力在于要有故事的延伸。再去拍这种片子不能拍一下就走,要等待一下。
图九、片子调得太亮。如果图片的调子重一点,就显得有份量,有暗部才有味道。
我看到老师的片子普遍比较暗,那就是老师喜欢的调子,我现在也接受这种调子了。
图十、这是典型的双反光,形式感不错。再去拍一次,用中灰渐变镜直接压暗,一切处理都在前期解决。
图十一、周日下午从天安门到这里,但光线不行了,没用中灰镜,看来还得上午过去拍。再去一次吧!
图十二、此图拍于国贸周边,亮点是框图中间部分,应当把左右二边裁掉。
以下是周日下午在天安门及王府井拍摄的片子。
图十三、老师说:观察与选择,在人群中观察,进行选择;决定性瞬间,重点关注有意思的东西,碰到好的东西死拍。在广场上我没急着按快门,一直在观察,突然看到这个小伙子,坐在清扫车上,象是清洁工,但又挂牌子,举着相机,我觉得很好奇?他是在兼职做拍照吗?还是借来清洁车坐坐?我等待着,突然有一对夫妇过来打听拍照,我带的广角头,不可能拉得太近,只是在十几米的地方拍了五、六张,这当中小伙子很警觉,不时四处张望。
图十四、我对这两个老外有点兴趣,个子高高的,却用手机拍照,很认真的样子,远处二名武警巡逻走过。典型的近大远小。
图十五、老师说,对想拍摄的主体尽量往前靠;
坏片和好片相比就差一点点,就是角度不够好;
盲拍时将相机平行转动拍三张,从左到右,以选择更好的角度。
看到这位老人在天安门城楼前捡拾废纸,上衣口袋里还插着中华牌香烟,真不知道他是为了什么?为了环保?为了生存?不太好问?广场周边有很多人在散发小广告,到处是这样的广告纸。
图十六、这天下午天气很暖和,据说有10度,天安门广场游人如织。感觉在金水桥上站岗的这三人都应当是武警,尽管他们有二个穿着便装。
图十七、上周在这里正在拆除的商铺房子清理干净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公开的地摊,没有人管。
图十八、三步一摊,五步一群,卖什么的都有。
图十九、盲拍,靠近想要拍的东西。在故宫门前。
图二十、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东墙外,无意中看到还有这样的人?拾荒的?上访的?看车的?盲拍。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老远就看到有四辆清洁车停在路边,这里正好有四人在打扑克牌,先盲拍了一张,离开了,心想,很有意思啊,又返回来认真地拍了三张。不大功夫,他们就嗯着小曲上路了。
从这些农民工的脸上看到的是快乐,也许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北京这样的生活,也许他们就要回老家过年了?
图二十三、在故宫外,又看到一位拾荒者。
图二十四、在王府井北口小吃一条街上,突遇一位乞讨人。
图二十五、在王府井图书大厦门前的读书女孩儿。我给她们拍了很多张,光线暗了,但没敢用闪灯打扰她们,从侧面拍到正面,她们全然不知,可想她们已经被书中情节所吸引了。
图二十六、那天最后一张拍的还是拾荒人,不知为什么?周日怎么遇到了这么多拾荒人?我不但拍了他,且还和他聊了几句,我问他捡那些竹签干什么?他说回家生火用。我看他把所有烟头都给捻灭了。他坐在轮椅上,捡拾的废品都分类存放。好在那天很暖和。远处有个女孩儿也一直在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