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联体光靠喊是不行的(原创)
(2017-05-03 15:30:07)
标签:
医联体垄断控制规模看病难 |
分类: 医疗关联 |
最近这几年,“看病难”和“看病贵”依然在艰难破解中,万策不济之时,医疗联合体呼之已出。今天,医疗界的管理大佬们逢会必谈这个简称医联体的新事物,各种论坛和研究机构张口闭口都是医联体。医联体俨然成为了拯救中国医疗、推进分级诊疗、破解“难”与“贵”的至妙良方。
横空出世的医联体会给中国医疗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呢?从组织构架的规划设计层面上来看,有或松散或紧密型的医疗联盟(集团)模式,也有托管模式,还有股份制模式,等等。无论哪种模式,都是要盘活存量资源,实现两个效益的最大化。目前,能够看得到的转变有,政府的领导重视了,呼吁性支持有了,大医院与小医院互动开始了,基层医院偶尔也能看到上面的医生了,仅此,等等。
理论上,医联体给眼下的医疗带来的改变会越来越多。而对于我们的服务对象来说,最淳朴、最直接的改变是通过“三个指标”来体现获得感的,即看病跑得近、等候时间短、花钱掏得少。但是,这三个指标并没有因为医联体的推进而让人快意舒心。相反,于普通百姓患者而言,挥之不去的伤感一直在萦绕纠缠,“难”和“贵”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医改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举手之劳,我们暂且可以把这个慢工细活交给时间来承担责任。
医联体的将来会怎么样呢?说实话,如果不着眼长远,肯定不会怎么样。医联体光靠市场靠自发的手段来推进,肯定是行不通、走不好的。从战略层面来看,政府需要做好两件事,医联体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一是控制大医院的规模,规划控制再也不能纸上谈兵放任自流。分级诊疗之所以推进不顺利,或者说根本就无法推进,最大的祸根是超级医院过于庞大。一些地方将医院建设作为政绩工程来抓,认为工程越大政绩越大,4000至8000张病床的医院比比皆是。这些超级医院为了保障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采取多种措施虹吸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包括优秀的医务人员和不需要进大医院的“轻病人”(术语A、B型病例)。如果继续放任超级医院的无序扩张,最好的医联体也只是超级医院们控制和垄断市场的游戏手法,建设医联体无异于为超级医院们挖掘一条通往自家水库的水渠,阻止水源外流甚至不允许一滴渗漏。医联体的出发点很好,基于超级医院巨量的规模,争抢病源维持运转在所难免。医联体倡导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必须得到有效保证,要警惕大医院利用医联体掏空基层医院的病源,将双向转诊变成了向上转诊。
二是建立区域性医联体互动与监控平台,让资源处于“可视可控”状态。目前的分级诊疗处于盲动状态,一方面是病人对自己的去向盲奔,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对分级诊疗盲管,即无法实时监控。如果,有一个叫“国民健康保障平台”的网络交互工具,对接区域内所有的医院并向社会开放。主管部门将各医院的执业许可、项目准入、门诊时长、住院床日、均次费用等在平台上公示发布,并定期对这些指标进行考核排名,让病人理性地选择就医。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利用平台引导和监控病人的流向,控制大医院“轻病人”的入住比率。医保部门利用平台的实时监控,用费用结算的杠杆作用调节看病拥挤。
当然,现在要全面推行“对接”这项浩大的工程,会遇到大医院们抛出的“隐私”与“安全”的幕烟,当然也不排除确有隐患漏洞,这需要各级领导科学辨识和大胆决策。
可以肯定,医联体从理念上看是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可行之策,已经成为了共识。现在面临利益格局的调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有效干预和实时纠偏。既然这个新事物有着可以期待的未来,需要动手的时候到了,光靠喊是行不通的。
2017年5月8日《健康报》第六版“院长论坛”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