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关于尽快确定医疗费用增长幅度的通知》,尽管这个通知的题目让人看起来有些费解,但任务目标和时间路径还是很清楚,就是要严控医疗费用的增长。
在衡量医改成功与否的诸多因素中,“次均费用”至关重要。次均费用指的是医疗费用的平均负担水平,这个关键指标现在完全可以称之为“核心指标”了。说实话,这个次均费用并不是什么新“名号”,而是在这个行业潜伏了几十年的“边缘数据”,虽说是以经济指标的形态出现,但事关质量与效率。去年11月,国家卫计委出台了《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今年又紧锣密鼓地发布《关于尽快确定医疗费用增长幅度的通知》,说明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已迫在眉睫。
控制医疗费用从宏观层面讲,是指控制一个国家或某个区域内的医疗总费用的增长。但是,控制总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必须靠控制次均费用的增长来完成,而次均费用的控制目标必须也只能由医院来实现。次均费用也有人称为均次费用,是医疗行业内的一项口碑性指标。指的是一定考核期内(通常为一个年度),门诊或出院病人在某医院单次闭环的平均费用,衡量病人在该医院的平均负担水平,也就是老百姓们了解这个医院贵不贵的核心指标。我认为,考核医院的次均费用是医改的核心关键,次均费用控制了,其他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次均费用越低,说明就诊治疗的耗时越短、效率越高、费用结构越合理。这是一项各方都受益的金指标,尽管来得有些晚,但意义非凡。
考核次均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将会带来哪些利好,或者说需要调整哪些传统考核指标与之匹配呢?除了推动医保基金支付方式的多样化,确保社会总体负担水平降低之外,还有诸多利好。一,可以引导病人合理选择就医,有效推进地分级诊疗落地生效。我们知道,病人之所以盲目涌向大医院,除了急危重症外,那些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疾病情况和费用的负担水平,选择到费用低的医院。二、可以取消药占比、耗占比的考核。药品和耗材的比例越高,除了诊断不明确、治疗不精准外,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廉政风险。有了次均费用的考核,将会倒逼医院加强对药品、耗材的遴选、使用和采购管理。依照目前的政策,降低药占比和耗占比,才有可能赢得一定的结余或盈利空间。三、可以降低对检查项目阳性率的考核权重,开展大型检查项目变得更加合理,引进大型设备变得更加理性。四、可以据此建立科学的补偿机制,医院的公益性程度和绩效评价尺度能够更加直观和量化。五、可以为医保部门即将依据的DRGS或是按病种付费提供可靠可信的数据,这是至关重要的利好。
医改很多年,我们一直在路上。从“看病难,看病贵”的症结,到人人享受均等的医保福祉,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设想,再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错误提法,等等。很多关键词让我们这些“路人”无法忘怀,而这一次对次均费用的考核与管理,我认为将是一项革命性的改革,属于画龙点睛之笔。如果能够进一步细化一部分关联指标,将医院的自主管理和行业的科学监督结合起来,将为我国医疗和医保的改革推进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
控制并考核次均费用,无论是患者还是医院管理者,都希望这一重要的考核成为一种常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