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价格版医改只持续了一周,就宣告流产,我把它称为“医疗版重庆周改”。
从网上了解到,他们把价格作为这次医改的主攻方向,导致短期内的价格异动引发的期待矛盾无法排解,病人的抗议与上访逼停了这次医改。可以肯定,重庆版的医改方向并没有错,主要问题出在配套与协同上。当然,价格由政府说了算还是市场说了算不无关系。
一、价格是杠杠,包办就一定捅娄子
患者对医疗不满意,经历了从牢骚转化到维权,从维权上升到改革的层面。面对呼声不断提高的改革,我们总在价格上打转转,认为只有降价是中国医疗复苏的唯一出路。药品贵了就搞集中招标,诊断贵了就搞配置许可,住院贵了搞排名公示...一切都在围绕降低价格这个核心目标。
医患矛盾并没有因为医疗降价举措而缓解,相反呈现持续升温状态。医患矛盾的“病灶”貌似在质量、服务与沟通,实质在费用,根源还是在价格。政府希望通过提增服务价格来贴补应付医院的财政拨款,实施药品零差价来阻隔“医”与“药”之间的利益联系,医院希望通过价格调整来增加医院的收入含金量,病人简单的希望是花最少的钱治好病。
医患之间都在博弈价格,政府不能选边站,尤其不能把价格作为管控医院的唯一手段,最好的办法是交给市场。八十年代中期前,国家对粮油实施供给制,只有那些国家承认合法身份的人才能获得配给制低价粮油的供应,大家都觉得不够吃。然而,取消供给制后,我们的粮油食品呈现繁荣局面,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都搞活了,获利的是广大老百姓。
就拿今天的药品供应来说,放开价格并取消政府层面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当然,这不意味放开质量管控),在采购药品中,赋予医院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样责任主体更加明确了,政府监管部门只需定期公示各医院的采购价格就行。取消集中招标采购,就取消了政府层面的责任制,反而让药品采购阳光化。我相信,没有哪家医院的院长无视平台公示敢高价采购药品。药品如此,其他如设备、试剂、耗材等都将如此。
二、政策必配套,脱节就意味有分歧
中国医疗是行政介入最深、价格管控最严的领域之一,是计划经济的活化石。我们一方面对医疗的市场性遮遮掩掩,甚至不承认医疗市场化。另一方面却又大力鼓励民资进入这个领域,默许带有垄断性质的“医疗集团化”发展。实质上是承认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只是时机不成熟还不便于说明罢了。
其实,承认市场化并不见得就是大逆不道的洪水猛兽,关键是要引导这个“市场”朝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走,政策及配套的措施很重要很关键。例如,设立药品的区域指导价,允许医院二次议价,需要各有关部门同意;放开价格管控,拉开消费档次,需要物价部门同意;实施药品零差价,设计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实现医院采购价格公示,需要某个强力部门来牵头组织;实施分级医疗,需要各级医院的配合,主管部门的监管需要强力措施;配置许可与质量监督需要多部门的协同配合。
医改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它浩大工程的系统性。单方面由卫计委来主导医改,做得再好也有瓜田李下之嫌,何况也根本无法顺利进行。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是决定医改成败的关键,及时雨不是你喊一声就能够来的。就比如收费,即使是调低价格,没有物价部门的的批准是无法执行的。
三、期待要调整,医改就该有阵痛期
不能忽视,还有一项感受指标左右着老百姓对医改的满意度,就是群众对医改的期待。美好的愿望,还需要时间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
美国医改进行了一百年,到目前也并没有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们二十几年的医改,至少在医保的覆盖面上已经超过了美国,这是了不起的成绩。“看病难”在发达国家也存在,欧美国家不是急诊很难得到国家层面的免费住院治疗,除非你有额外的补充保险到私立医院住院。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问题,他们并不比我们好多少,这些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并不了解。
医改还会有很多问题将逐步显现,进步是医改必须要的结果。我们要正确的看待医改的进程以及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例如我们的承受能力与支付比例是否“和谐平衡”,看病和付费是否越来越轻松,质量服务是否越来越好。局部有问题,不要急于推翻既定的路线方案,要用发展和进步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本质。
另外,在鼓励富人去“越级”消费的同时,更要保障一般老百姓不能因病返贫,是医改必须考虑清楚的路线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