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之后,我们收获了“卫计委”,那个名称又长又拗口的“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作为这个体制内的圈中人,当然要为之高兴一番,我们的卫生部实实在在地升格到“委”了。
卫生部与计生委合并,不是机构的一般性重组、精简或合并。其实,在很多年前,这两个部门就是同胞兄弟,分分合合看来都是时代主旋律呼唤的结果。我认为,今天的合并更多的是基于掌控与保卫生命的需要,或是联合作战的必须。至于在名称上将原先的两个部委拼凑起来,可不可行,当另当别论。在地方上,深圳市早就将卫生局与计生委合并,简称“卫人委”,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保卫生命健康的委员会。
卫生部与计生委合并,不是因为当前的医改遇到了新困难,而是困难始终没有消除。这一次卫生部和计生委的合并,只能说是相向而行的两个部门,为了一个相近或相同的目标又走到一起来了。不过,合并在理论上和操作上并不具备向“看病难,看病贵”宣战的要诀条件,我们只能期待合并后有组合拳出手。
实际上,在过去了的二十几个年头的整个医改过程中,卫生部像始终在演独角。独家承担体制机制上给予的诟病苦痛,独家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意见批评;牵头医改的发改委,貌似走的是平衡木,但却坐的是新干线,由于并不算是开车的,所以始终不知道终点在哪;拿钱的财政钱也拿了,但一直不明白这钱究竟给谁好,是给医院还是给患者,甚至还在苦苦寻找第三方;监管的部门很多,往往是提完意见后又坐回去,等待提下一个意见,要怎么做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物价部门有些外行地降低了药价,以为在医务人员劳务性服务价格不动的情况下,指望医药费用能够连年下降(连负增长都不行),甚至希望回归到计划经济时代。
医改绝对是世界性难题,喜欢说三道四的美国也没有在他们期待的时间内解决好,现在还有百分之几的人徘徊在医保之外。我们的医改不能说不成功,恰恰相反,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我们是在用中国的方式破解世界性难题,这一点,世卫组织曾给予过高度评价。现在之所以意见很多,是医改对老百姓释放的期望值过高,或需要等候的时长没有交代清楚。政府以为将相关部门召集在一起,做一些调研、拿一些钱、出一些政策就可以了,老百姓则以为有三五年的时间,就可以实现少花钱、少等候、治好病。结果是,期待越高,失落越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秋霖说,医改失望之大,源于期望过高;步伐不大,源于改革之难。卫生部和计生委合并,还将面临很多问题,是收缩计生力量来加强医疗和保障,还是利用医疗的优势提升计生质量,这一切我们还只能期待。
目前的形势,医疗和卫生工作越来越强调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全球卫生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热点。比如疾病谱的研究,环境和人的生存,公共卫生防控、新药物的研究、新技术的临床运用等等,我们的路还很长,还需要得到先行国家的支持。交流增进了解,合作才能共赢。过去,我国计划生育在提升出生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无序增长等方面功不可没,但如何在新形势下去参与国际合作,则需要在政策层面和未来构想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我在设想,如果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入卫计委,统一为“三保合一”的国民医疗保险。这样,在国内医疗总费用和次均费用上进行控制,职责会更加明确,操作会更趋合理。如果把商业保险作为国民医疗保险的补充,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将更加完善,老百姓将在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这当然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撇开利益纠葛不说,有人会讲,这样会不会让卫计委既当出纳又做会计呢。
随着老百姓对生命健康的递进式关注,环境、食品和药物安全问题又会给新组建的卫计委带来新的挑战,医疗从付费、部分付费到免费的道路漫长,还将等待新的政策支持。接下来的医改将越来越艰难,会给卫计委新的挑战。现在,公款吃喝下降了四成,说不定哪一天要我们的医药费也下降四成,卫计委准备好了吗?
合并后的卫计委,机构和人员不可能有太多的精简,如何平衡各方关系,如何照顾各方关切,如何解答各方关注,按照中国的办事方式,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啊。医改二十七年,从“启动”到“铺开”,从“加强”到“深化”,现在是“关键”阶段,文字的功夫已经到了极致,眼下是“见实效”的时候了。卫计委能否再利用过去“计生时代”计划生育“一把手”负总责的杠杠,争取地方政府对医疗卫生工作的支持,将本是政府承担的责任“物归原主”,何其重要。还有,争取地方政府去平衡各方利益,将是一道重要的技术难题急需出招。
医改仍然是卫计委接下来的工作重心,依照目前的进程,很难确定时间表,但一步都懈怠不得。不能是姜文眼里的子弹,眼睁睁地看着它,让它再飞一会。医改,牵一发而动全身,利益的保与争要有攻克难关的“攸关器”来破解。对卫计委来讲,触动人家的利益将比触动自家的利益更难。
卫计委,任重而道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