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相信中国(原创)

(2013-04-27 15:19:37)
标签:

杂谈

那一天

民族

社会进步

土壤

    当世界的目光聚集在中国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惊讶,随之而来的却是铺天盖地的问号,中国怎么了。我们自己也在暗自琢磨,我们怎么了。   

    夏天一阵风,北京两次水灾后,有人在问,老天怎么了?秋收遇寒流,股市连年下挫,有人在问,经济跑偏了?开车讲霸道,河北喊出李刚,有人在问,公权私用了?开发商抢钱,拆迁引发上访,有人在问,居住惹谁了?日本搞挑衅,东海总无战事,有人在问,国威哪去了?

    其实,中国和地球上其他国家一样,在大自然面前还不具备超自然的力量来改变世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靠我们凭一己之力还左右不了局势。在意识形态的探索过程中,我们也不具备点石成金的能耐,不可能瞬间统一所有人的思想而不流露半点杂音。今天,我们看到或者听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不是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差、矛盾越来越多,而是国民的素质在增长,洞察问题的能力在提升。看似越来越多的问题,其实,侧面反映的是我们国家对批评意见包容的气度越来越大。

    我们很多人在批评国家,往往是将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问题归咎于国家,对国家不公平。我们愤青激昂的时候,总会忽略和忘记国家进步发展的事实,看不到国家顺应民意的改进。在鱼龙混杂的网络,愤青的网民骂到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要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满意。经济秩序和民主进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美国等西方国家也并不都能拿捏稳自己向前的步伐。西方民主到今天,同样经受了无数次与不民主的较量,仍然不是人人满意的民主。哪怕是现在,万能的西方,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有个正确的方向。他们自诩无比强大的民主背后,民主也还只是停留在为利益集团服务的层面上。

    民主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素质、文化和历史沉淀密不可分,需要循序渐进或有序进行。今天,我们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差异还承受不了完全放任自由的民主,理性的设防更多是为了保护渐进的发展。将西方的民主拿来套用,很可能会水土不服。民主是一种机制,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土壤。设想一下,借用美国的民主,如果中国人人可以拥有枪,你敢肯定我们的自控能力比美国人强吗?文革期间的枪,红卫兵们并没有拿来防身,更多的成为杀伤性武器,枪口对准的是阶级兄弟。今天,很多人一边在批评政府城市管理的低能,自己却无视城市管理的规章,在大街上肆意乱跑乱扔乱吐乱丢

    4月20日,苦难的四川又一场地震。我们再次看到了华夏儿女的团结,感受到国家对生命的敬重。其实,这一切应该源于强大的国力和政府有效的救援组织,信息的公开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公众的疑虑。虽然,赞美的和批评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却丝毫没降低团结的力度。雅安地震,苦逼的红会迎着网友的谩骂奔赴灾区,他们一边要用行动来冰释前嫌,并一路承诺再启严查郭美美旧案。可以肯定,这种进步的姿态也将会慢慢转化成信任的力量。

    多难不见得就一定能够兴邦,但在灾难面前的态度却能彰显了一个民族的力量,一个国家的力量,一个有作为的政府的力量。面对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某种层面折射出破茧求发展的态度,希望就是由这样不惧挫折的自信构成。对未来的底气,很大程度上是由当下的气度来衡量。现在,批评政府不见得就一定是坏事,经得住批评就一定是好事。对愤青者而言,相信政府要从看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开始,看到问题是一种能力的进步,但绝不能无限地夸大问题的不可逆转性。眼下,中国的进步被世界认可,有不同的声音不可避免,我们绝不能站在嫉妒者和破坏者的阵线上,让贼人捂着嘴巴窃笑啊。

    中国的事情还得要中国自己人来解决,不要指望西方民主国家的“友情出招”。尤其要清醒的是,我们不需要拿西方所谓的民主法则来比对国情不尽相同的自己。人家不分青红皂白妄加指责,我们立马就检讨自己的不是,只会长了别人的威风,消了自己的斗志。一个正在强盛中的国家,不能允许他人拿双重标准来丈量我们。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国人的自知、自信、自强和自律,需要政府正视矛盾改正缺点的勇气和行动,还需要大家包容的气度和等待的耐心。比如医改,现在还不能指望政府全免费,我们可以抱着耐心去簇拥不断扩大的报销比例,而不是谩骂政府的步伐走了不够快。要知道,习惯于说三道四的美国,到如今也没有完全解决好全民医保的问题。

    很多年前,我路经北欧的芬兰,赫尔辛基西柳贝斯公园内的红苹果甜滋滋地吊在墙头,触手可得,就是没有人伸手。芬兰人把个人的自律上升到国家行为,一个如此自律又自信的国家,就算他们现在今天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有谁会对他们的未来失去信心呢。

    相信中国,我们很快也有那一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