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假或寒假,农村的留守儿童总能收到一份额外的惊喜。政府和爱心机构会专门为这个群体的孩子们组织一些活动,或送来一份孩子们喜爱的礼物。所有的这一切,都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政府进步的时代特质。
现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也自然成了一个意义非凡的社会公益活动。留守儿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体现的是社会观念的进步和责任意识的理性回归。
在我的印象里,“留守儿童”的概念最早是由共青团湖南省委学校部提出的,主要指农村家庭父母长时间离家外出打工的子女。这些孩子过早承受了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阻隔,心理抚慰也慢慢成了社会关注的热点。关注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其实,相比于留守儿童,我更关注农村病残儿童。因病致贫,因病致残,因病失学,他们或她们要承受经济、身体和心理的多重压力。
在农村地区,观念与经济的原因直接导致婚前体检与产前检查的缺失。特别是婚前体检采取自愿的形式后,农村地区的婚前体检基本上流于形式,有的地区体检比例低于30%,有50%以上的产妇得不到高水平的产前检查。这些,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农村地区儿童先天性疾病高发。有资料显示,我国单单儿童先心病的发病率就高达0.8%,农村地区占总量的70%,先心病、先天愚型、先天聋哑、马蹄内翻足、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脑瘫、器官发育不良等,大量侵扰农村儿童的生命健康。
这些疾病的治疗康复需要昂贵的资金,有的疾病的发现到付诸治疗,一直受制于“钱”。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辍学、遗弃、放弃乃至死亡时有发生。我还很小的时候,家乡曾经有个十八岁的男孩因病死亡,等我在医院工作后,听乡邻们说这孩子是嘴唇发乌、呼吸困难而憋死的,我猜测到那个死去的男孩可能是因为先心病。
湖南省儿童医院每年都要组织专家到偏远的农村地区义诊,每次总能排查出不少的先心病和大龄脑瘫儿童,他们或她们中很多都错过了手术或有效治疗干预期。我们发现,一些中度耳聋的儿童,缺乏早起干预最终失去了语言能力,导致残疾。优生优育、健康教育、关爱和组织干预不够,加剧了这些情况的发展。有资料显示,越是贫困的家庭,出生先天性疾病儿童的几率越大,原因是知识与经济的双重匮乏。这些家庭,一旦出现不可逆转的疾病儿童,一个家庭可能因抚养与治疗会影响家长的劳作,进而影响家庭的收入,回过头来再影响孩子的治疗。这样家庭由于有重病或残疾的孩子,他们或她们的父母因为孩子不能出门打工,经济上的困难制约了TA们的系统治疗,这些孩子比那些父母亲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更加令人揪心。
强制婚检、免费产检,用制度和人性关怀搭建出生儿童先天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提高农村孕产妇围产期的医疗支持是当务之急。而关注并重视农村残疾儿童,需要上升并超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则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警醒农村地区对生育健康保障的理性回归。
关爱留守儿童,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但我们也要试想一下,如果关注留守儿童的活动在家门口进行,那些病残儿童却只能“留守”在自己贫寒的家里,他们和她们又该当何想呢?再说,通过对病残儿童的关怀,让这些孩子重拾爱与尊严,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忽视了ta们,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意义就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折扣。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更要关注那些留守儿童身边的病残儿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