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个怪圈,谈到“看病难,看病贵”时总是认为医院少了,而且是大医院少了,于是医院在不断扩建以增加接诊规模。而“看病贵”的问题,则认为是国家给医院的拨款少了导致的。实际情况是大医院在不断扩张,“看病难”问题没有缓解,有的地区拨款在不断增加,收费却没见明显下降,在北京和沿海发达地区,政府给医院增加拨款后,“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
1、“看病难”是待嫁的闺女,迟早要走的。“看病难”以后的局势会如何发展呢,可以预测,随着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对国民医保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原先停留在期待健康的人们开始要治理健康了,由于医疗保险在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有病就住院”还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加剧“看病住院难”。
但是,我认为“看病难”会先于“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或者慢慢消失,应该不会长期困扰老百姓。“看病难”的部分原因还得怪患者自己对健康和疾病观念的掌控,随着健康科普知识的普及,健康观和就医观肯定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发生转变,我理解为--“健康可以自我调节,治病不是非得住院”。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基于我们目前由于对健康知识的缺乏或不正确理解,很多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不了解引起的恐惧心理造成的,疾病预防应该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普及国民健康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有病非得要住院吗,不见得!慢病可以疗养,在家在医院都可以;小病可以早发现早治疗,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足可以解决问题。如果说只有疑难危重症疾病进大医院,那样大医院还会挤,看病还会难吗?现在,大家把希望都寄托在政府扩大医院规模,认为只有医院的门诊和住院容量足够大,才可以缓解“看病难”。恰恰相反,这样才有了大医院的人满为患,助推了大医院的无序扩张。
可以肯定,随着就医观念的转变,社区医疗在摸索中也将在质量和服务上得到提升,“看病难”问题会得到慢慢缓解甚至消失。我认为,“看病难”问题会先于“看病贵”问题退出公众视线,就像待嫁的闺女,迟早要出嫁的。
2、垄断会加剧“看病贵”。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民众盲目就医,助推大医院无序扩张》,大医院的无序扩张是明显违背了我国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刚性要求,造成未来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正好迎合了大医院扩大规模实施资源垄断的邪念。我们可以回顾国有公立医院的定位和作用,政府直接建立和拥有部分公立医院可以起到引导民营医院的经营行为,平抑医疗服务市场价格,保护医疗服务需求者的权益;纠正市场失灵,提供民营医院不愿意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包括面向贫困者和弱势人群的服务,提供应急救援和急救服务等);打破民营医院可能形成的地区和行业垄断等。所以,世界各国都举办数量不等的公立医院,来达到政府调控医疗服务市场的目的,并不是要将现有的国有公立医院扩充规模。去抵消补充医疗(社会民资医院)的竞争压力。现在是情况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问题,国有大医院在利用政府善意的政策无序扩张规模实现行业垄断。这样,民营医院就算是想参与竞争,今后只怕是连门槛都跨不过。
垄断的投入是需要回报的,而且是奔着高额回报去的。反垄断是普通老百姓完成不了的任务,政府必须要有高远的眼光和切实的控制措施。眼下能够做的是控制大医院的建设规模,将大医院已掌控的医疗资源分散到其他医院,敦促大医院提高工作效率。我认为,绝大多数医院的门诊拥挤是由于自身的流程错乱和效率低下造成的,那些将医院容量不足归咎于病人多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是误导。改善流程提高效率应该成为“医院管理年”活动的主题,“看病难”问题解决以后,医院不再人满为患趋之若鹜,医院自然会反思自己的医疗和收费行为,有利于“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反之,那些按照满负荷运转而投入的资金该不能得到及时收回,如果还得不到政府足够的资金支持,就只好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再调整或设计就医流程和诊疗常规,“看病贵”会继续长期存在下去。
3、遏制“看病贵”有章可循。如果“看病难”问题得到了解决,“看病贵”只剩下技术层面的处理了。很多时候,“看病贵”问题是由“看病难”诱发的,医院的“生意”太好反而会降低医院的服务水准,甚至磨灭医生的进取心,以为那些通过降低费用来吸引患者的做法也就根本没有必要探索实践。
尽管降低费用缓解“看病贵”会遇到来自各方的阻力,缓解了“看病难”问题以后,降低和控制费用增长,在技术层面上操作起来会容易得多了。(1)、加快和继续加大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帮助基层医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诊疗常规;(2)、逐步或有条件地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在费用负担比例上拉开档次,用经济的手段引导患者就医,保障“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实现;(3)、实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和地区性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的公示警示,定期将各级各类医院的费用情况在媒体发布,引导患者理性选择就医;(4)、积极配合政府发改委和物价部门限制、调整药品和检查诊断的价格,使之趋于合理;(5)、试行医生多点执业,合理利用和盘活医疗资源,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待遇水平,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6)、尝试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立医疗联合体,依托大医院的技术管理优势,建设以疑难危重症住院治疗为主的联合医院,将疑难危重症患者进行合理有效分流;(7)、建立省级医疗信息化监控平台,提升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医院的实时管控手段,对医院的执业行为、诊疗行为、收费行为、采购行为等进行限制或预警监督;(8)、谨慎看待区域性的医疗中心。现在,卫生部打算以地区性的大医院为基础建设区域性医疗中心,这样会不会导致本来就不平衡的医疗资源再出现新的不平衡,还是个问题。医疗中心要以提高区域性医疗水平为出发点,不应该是简单的临床医院,要突出对基层医院的服务与指导...
尽管如此,但不要指望“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能够同步解决,要先着手解决“看病难”,为缓解“看病贵”扫清障碍。客观上来看,“看病贵”是一个相对指标,如果是自费部分越来越小,矛盾就会慢慢弱化或者消失。我相信政府通过加大对需方(患者)的保障性资金支持,医院也将会在服务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回报,进而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