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讨厌被迫谈感想,是性格问题。
如果不是性格问题,我们也不能指望拿人家修饰好了的感想来判别芸芸众生的内心世界。
速滑运动员周洋获得冬奥会速滑金牌,冷不防有记者问她感想,她发自内心地说感谢自己的父母。可国家体育局的某副局长硬要她改口喊感谢祖国,这副局长没有错,因为他这样说话比别人看起来更像个爱祖国的人。当时,如果周洋说了感谢体育局呢,结局肯定比感谢父母来得更有觉悟更有境界,会更让副局长满意。
感想本是发自内心、带有感情色彩的对某事某人的印象或评价,非要把它讲出来,就需要准备好让人家还原自己的本质心态,否则就不要逼着人家谈感想,何况迫于环境的感想未必就真实。有一次,朋友演讲比赛获一等奖,领奖完毕正待走人,主持人凑上去问感想。他是靠嘴巴子蹭饭吃的,显然比靠腿巴子吃饭的周洋聪明得多,大言不馋地背了一通演讲稿里的大道理,全场鼓掌喊好。事后他跟我说,他娘的,老子当时最想的是上厕所!
生活中由感知、感悟而生出的感想很多很多,只有藏在心底的那份感想是真实的,真实得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这些美好或不美好的号称感想的东西,按理应该属于个人机密,为什么非得要从人家嘴里撬出来呢。有一则寓言是这样说的,一只妖怪藏在宝葫芦里相安无事,被人打开盖子出来后反而弄虚作假兴风作浪,害人不浅。记得儿时的学校,动不动喜欢要我们写心得体会作思想汇报,现在回忆起来竟没有一篇是真情实感,这事不能怪我,只能怪那个喜欢听假话的年代。那时候,学校组织看电影《小花》,讲述的是战争年代亲人离散、结局又皆大欢喜的故事,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观后感,记不得当年自己是怎么写、怎么蒙的了,其实我当时最大的感想就是希望小花(女主角)不是赵永生(男主角)的妹妹,而是他的女朋友!
不知道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纸上那些本来就不真实的感想还要由别人来品论、评价、打分,就像把自己家里本来就不多的几个铜板摆放在门口等路人来称点,很不是滋味。其实,感想是自己的,没有对与错,用不着你拿普世哲学去丈量。不同的年龄阅历有不同的感想,不同的观点角度有不同的感想,不同的环境氛围衍生不同的感想,不同的情绪心境表述不同的感想。感想是自己对事物感知后的重新认识,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允许有不同话语表达,格式化的感想只能说是被机械了的语言,没有丝毫评判价值。我从来不当面轻易说人家的好,并不意味我从来不记人家的恩,那种藏在心底的属于自己珍藏的东西最珍贵。就像感恩,硬是逼着人家说出来我认为是一种交换甚至是了断,感恩最好方式就是一如既往的坚持,让对方继续欣赏你。
每逢重大政治活动,几乎无一例外的要求谈感想,感想被逼到了最后也就没有啥可想了。一个主题活动,在评判者那里往往握有一套标准答案在守株待兔,如果要得高分就需要按照标准答案做题,这还是自己的感想吗。既然规定有标准答案,就有大量的假话出笼,一旦假话横行真话反而不敢露面,感想到了以假乱真的时代了。其实,我的感想是我的,我的感想我做主,只有允许不同的声音就会获得不同的见解,千篇一律的格式化感想不会让人感动,对人文环境的改善和事业发展无补。
感想为谁而想不重要,别人满不满意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鼓励人家把真实的东西说出来,感想什么时候真可以成为敢想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