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政毛毛雨,难掩医改的尴尬(原创)

(2009-11-24 18:07:39)
标签:

经济

医改

毛毛雨

药品

回扣

分类: 医疗关联

   今天的报纸又有医改新政出台了,即“降低药费、提高诊费”,这飘飘洒洒的毛毛雨总能激起媒体的话欲,我却慢慢变得有些麻木,麻木得有些牢骚。这篇文章的观点看法我没有认真拿捏,怕是要挨骂或是遭批。因为所涉及的问题是社会的,观点却是我个人的,如有冒犯就算是给我民主了一回,抑或百家争鸣、异花齐放吧。

   医疗、教育和住房是当下老百姓关注的三个焦点,因为均关乎民生。但是,研究医改的人似乎多于教育和住房的研究,时至今日,真正能够让八方满意的完整版示范医院还没有见过。也就是说,目前的医疗改革的现状仍是处于探索阶段。就医院的管理和服务创新来说,典型医院不少,北京的医院技术领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四医院的帮助基层医院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卓有成就,无锡的医院院长管理论著和管理宣教很有名,广州的医院是业务量和经济量的大佬。昔日“北学泰安,南学清远”的模式随市场化的医疗概念已是云淡风轻了,观念和目标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或重新定位,老百姓最关心的话题往往就是这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化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典型样板在哪里,没有人能够说清。

   没有钱的游戏,其代表作是穷人的孩子“过家家”,最终是没有一个结局的玩笑。医改需要财政拿钱,医院出力,强化监管,注重实效,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医院看得好病,老百姓看得起病。财政没有钱吗?显然不是,这个连奥巴马都知道我们的家底,否则他犯不着老远来中国献媚。但是,中国的财政很大盘子也很大,观念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经济的左右,特别是我们这样穷了很久、刚刚翻身的经济,慎重行事是无可厚非的。现阶段,我们的财政部门热衷研究投入与产出,十分清楚只有产出才能实现对财政的再补充,循环往复才活水长流不无道理。财政认为,作为事业性的医疗投入,其回报全部体现在社会效益上,财政投入是一笔有去无回的买卖。财政对医院的判断也没有底气,到底需要拿多少钱,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不好说也不便说。还有一部分财政人私下在嘀咕,医院没有钱?那些高楼大厦我们没有给多少钱也建好了啊!钱成了医改吊在天上的馅饼,迟迟不肯掉下来。

   没有配合的工程,其特征是互不关联的各行其事,结局就像是没有凝合剂的沙子---难得成形。医改是一项浩大的国家工程,系统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各方关注和全情投入,过程的控制和环节的衔接配合显得特别重要。目前的情况是,医院的规划发改委说了算,医疗资源配置卫生说了算,给不给钱财政说了算,怎么收费物价说了算,药品的流通药监说了算,当然还有很多。将职责权限分属不同的部门有利于监管,而出了问题后的责任就不好界定了。如医院收费贵,物价说是责任在医院,卫生说这本来就是按照你的标准收的费,贵也贵得有理,何责之有啊!就在昨天,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改革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要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同时降低药品价格,即“降低药费、提高诊费”,握有价格生杀权的物价部门能够读懂这个意思吗?你们能够在以后的药品定价上看得清戴上新帽子的新药吗?把持得清楚这些医院以外的价格管控不?

   没有规矩的市场,都在吆喝,但听不清主旋律。医疗尽管目前淡化了市场的分量,但不排斥市场的作用,如何保持和运用规则医院左右为难。我们国家在请求美国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我们的医院也在请求国家明确医院的性质地位。是事业单位就得在经济上保证医院的生存,是市场经济单位就得放弃一些行政约束,否则就会两不像。例如,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本意是要防止腐败降低价格,实际上腐败被掩盖了价格被忽略了,通常招标确定的药品医院是没有权利再和供应方谈降价了,保证了药品的商业利润也就保证了药品回扣的利益空间,其结局是医生不拿回扣难道药品贩子拿了就合理了吗!当然,医生是绝对不能拿回扣的;又如基本药物目录的确定,需要和药品生产、销售、使用、报销支付等各个部门进行利益上的博弈;再如医疗纠纷,必须依法办事科学处置医疗纠纷,对医院的责任人要依法独立调查明确责任并依法处理,对医闹要依据现有的法规条文依法打击,不能以稳定压倒一切来掩盖矛盾,这样一时的稳定将会成为更大的隐患苗头。

   没有清晰的标尺,期待者看不到目标,耐心如何保鲜?看媒体,好像医改在一天一天稳步推进,不时有一些昙花一现的新举措出台,而步骤和效果上却难以评价医改的实际进程。医改必须明确,我们的老百姓在什么时候看得起病,什么时候自负水平是个人年收入的多少比例...否则,对医改会慢慢失去耐心,对社会的不理解可能会转移到医院,成为医患矛盾的隐患。医改的进程有困难,老百姓可以理解,媒体也可以做一些导向性宣传。不然,问题长久得不到解决,我们也不要期望失去耐心的人保持理智的。

   由于没有准确的引导,没有看得见的目标,没有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围绕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各地医院在挖空心思搞创新。我不负责任地说,有很大一部分医院还停留在如何吸引病人来自己医院看病的花式把戏上,甚至有些医院还在变着法子忽悠疑难病人到医院作一些无效医疗。

   医改何时才能见实效,医院和老百姓还要等多久?这时不时飘落的毛毛雨,能够滋润期待者和决策者的尴尬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