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办公室的书橱里有很多书,有些是朋友的著作,有些是朋友送的别人的著作,自购的那些多半是我喜欢的和急需的著作,上面发下来的多属于一些小册子和时政文集。在外人的眼里,我不是一个能够完全静得下心来看书的人,最多勉强算一个想看书的人,至于看些什么书几乎没人知道。
人到中年,看书学习会有所选择。懒惰的人认为属于自己的学习时间不多了,聪明的人则知道由自己选择甚至调整的方向不多了。这些年做了行政丢了专业,很久不做专业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专业能力,自备的专业书出奇的少,甚至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条专业线的人了。书架上的几本专业书显得特别孤单,只是在遇到问题时作为查询工具,偶尔翻翻而已。应酬很多自然就少了学习时间,只好用休闲的方式来学习,把学习打扮成休闲,生活和工作的滋味也可以从书里寻得。我这个年龄,专业难得有造诣,只得赶紧学些做人的道理。
《素书》是我通过网购得来的,看得最多,爱不释手。我把它放在书橱里离我最近、不特别显眼又最顺手拿的地方。这本6章、123句、1360字的语录书,相传是战国时期的著名隐士黄石公所著,后传与张良并由张良应用得道而著名。有人称是中国谋略第一书,我不同意“谋略”这个说法,之所以不能称“谋略”是因为此书传授的不是算计,而是告诉你怎样做人以昭示他人,明大理方能修大德,内省修心,仁者无敌。《素书》其实就是在诠释一种纯洁朴素、简单干净的做人处事道理,人生复杂,做人的道理不复杂:道、德、仁、义、礼。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书上的解释是这样的,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著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亦是如此。德--即是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的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仁--是人所独具的仁慈、爱人的心理,人能关心、同情人,各种善良的愿望和行动就会产生。义--是人所认为符合某种道德观念的行为,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所排列的顺序行事。我的理解是,正身得道,节欲存德,仁者爱人,合符章义,行事有礼。
我曾经向人推荐过《素书》,对方说他不打算出家,更不喜欢吃素,我立马住口检省起我们的沟通。按《素书》的标准他远不是浅德疏才之辈,对于他我常有恭敬仰视之情,我的境界远不如他高,推荐《素书》就是源于对他的尊崇。《素书》有咒语在先:此书不许传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如果所传非人,必将受其殃祸。我以为,《素书》文字不多,读完容易读懂难,等哪一天你觉得自己比身边的人突然矮了一截,你原先受崇和不受崇的人多了一截,并且开始不自觉地意喻“大象无形,大言稀声”了,那一定是《素书》净化了你原本浮躁的一截。一个月以后,突然接到他发来一段很长的信息,对《素书》大加称道之余,不忘嘱托以后我们多联系,我知道他认可了我的推荐,已经成了《素书》的受益者。
由此看来,书籍不仅能够架接渊博,还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彼此沟通的桥梁。多看些书可以离俗气远一点,离真纯近一点,远离纷争,清洗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