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医疗急救视角看航班“生死门”

(2015-11-25 00:50:30)

武洁

 

    一篇题为《南航CZ6101——生死间,一个记者有话想对你们说》的网文最近两天在微信和微博炸开了锅并引发热议。来自辽宁、职业为记者的张洋昨日向新快报讲述了他在乘坐飞机期间突发腹内疝并急性肠梗阻的经历。因落地后迟迟不开舱门,机组对接救护车出了问题,他险些因救治不及时陷入生命危险。23日南航就此事公开道歉,相关领导去看望张洋并道歉。初步调查,延迟开舱门是因为刹车系统出了问题。(《新快报》11月24日)
    航班“生死门”,引发了公众对于航空应急救助的极大关注。从网文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最让这位乘客痛苦和无法忍受的,还不是突发疾病本身,而是由于整个救助过程的低效、迟缓而带来的无助感,以及令人寒心的相互推诿。
    不可否认,救助过程的低效与迟缓,的确可能不乏偶然因素。比如落地后迟迟不开舱门,无论是机场繁忙导致停靠口不足,还是飞机刹车系统出了问题,延迟开门背后可能确有航空安全因素的合理考量。
    不过,从航空健康服务与医疗救助的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仍值得观察并反思。术业有专攻,航空服务毕竟不是专业的医疗健康服务,即便航班上备有常用医疗急救药品,也并不意味着面对乘客的各种突发疾病,机组人员就能如同专业医疗人员一般具备从容应对和救助的能力。但是,这同样不代表面对突发疾病乘客,航班就可以不必有高效的应急机制,或者可以表现得不那么专业。
    尽管航班乘客突发疾病是个小概率事件,但有国际组织统计表明,航空中的突发救助需求在不断增长,而由于空中医疗救助的难度,如何照顾航班上的乘客健康并应对可能的突发疾病,也日益成为航空服务面临的挑战。这也是为何,对航班机组人员进行航空健康服务与医疗救助的培训,几乎是所有航空公司的惯例。
    而除了机组人员培训以及航班配备必要的医疗急救药品之外,与地面的专业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咨询与支持系统,以弥补航班医疗专业上的不足,并根据航班提供的患者情况,作出立即返程还是临时降落等紧急医疗决策,也成为航空应急服务的国际惯例。此外,航班与地面急救系统的无缝对接,确保需要急救的乘客在航班落地第一时间获得地面救治,更是航班应急机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以这样的标准来评判,南航事件中航班在这些关键环节的处理上,显然存在瑕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