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唯愿“童伴妈妈”能稍减留守之痛

(2015-10-31 02:44:36)

济北南

 

    针对近年来留守儿童安全事故频发,监护人缺位问题,10月28日,四川启动“童伴计划”项目,从10个县的100个村分别选聘、培训一名“童伴妈妈”,每人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目的是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教育专家表示,要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需要国家完善监护体系。(《北京青年报》10月30日)
    留守儿童之痛,也是整个社会之痛。但是,在城乡二元体制之下,如何来解决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我们的社会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路径。无论是政府,还是慈善组织、民间公益人士,或许只能让这样的现状继续维持: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留在乡村,这些孩子自小缺失父母之爱,部分儿童性格与心理扭曲,继而出现辍学、打架、自杀、偷窃等社会性问题。
    选聘、培训“童伴妈妈”的做法,应该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童伴妈妈”以村为单位,集中对村里的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照顾,而且,“童伴妈妈”需要一定的学历,也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加之在一些乡村,有慈善组织已经开出了每月2000元的工资,在农村地区也算有了较为体面的收入,在此基础上,我们当然可以相信“童伴妈妈”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照管好那些可怜的孩子。
    然而,“童伴妈妈”毕竟不是妈妈,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亲生父母的作用。更重要的问题是,在监护权与责任问题上,“童伴妈妈”并非是合法的监护人,她们在法律上,也不存在必须要承担的监护义务。因此,我们只能说,“童伴妈妈”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尝试,但未必能够解决好所有的留守儿童问题。或者说,“童伴妈妈”只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找到的较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但绝非是理论意义上的最佳方法。
    据相关统计,我国目前至少有5800万留守儿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方法,在于让他们能够随着父母搬到城市中一起去生活并接受教育。然而,森严的户籍壁垒、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低收入,以及某些城市“排外”的教育制度,是挡在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巨大鸿沟。这些问题解决不了,“童伴妈妈”的意义就相当有限。但话又说回来,正因为户籍问题、收入问题、教育制度问题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我们也只能寄希望于“童伴妈妈”能够给留守儿童带去近似妈妈的温暖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