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实施,其进一步加大了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比如提高罚款额度,引入行政拘留,规定行业终身禁入等。日前,国家食药监总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年底将完成国标整合工作,构建国家标准体系;此外,食品安全将实行最严监管,重点拓宽案件线索、严惩重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人民日报》8月13日)
   
号称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自一开始便承载了全社会的普遍期待。而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最新发声,又再一次以系统化的论述,解释了该法的立法逻辑与实现路径。其实,无论是加大惩处力度,还是完善监管覆盖,都是对民间长久以来呼吁的积极呼应,经由法律条文的确认,民众意愿最终升格为“公共意志”。然而我们知道,食品安全问题错综复杂,立法层面的修订,理当以更多现实努力为支撑。
   
过往案例表明,食品安全领域之所以乱象不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行业还处于一种低层次发展的阶段。其突出特征是,源头生产散碎化,中间流转杂乱化。而现实情况则是,不仅小而乱的“小作坊”、“小摊贩”长期游离于有效监管之外,即便规模化的食品企业,也无法充分掌控漫长的上游产业链。这一切都意味着,生产环节缺乏起码的品质控制能力,终端消费市场被迫要承担过多的风险。
   
为了应对上述困境,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作出了专门表述,推动构建最严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事实上,“国标”的完善与整合,乃是食品生产标准化的基础,而只有对食品产业进行彻底的标准化改造,才能避免“经验主义”、“投机心态”继续主导食品行业。当然,实现标准化生产,离不开日常的、具体的监管程序保障,比如巡检、抽检制度以及产品追溯体系等等。
   
法律表述的升级,以及监管执法的收紧,都旨在通过强势的外力干预,扭转食品行业粗放式生产经营的路径依赖。可以预见的是,面对更较真的执法环境,面对重重加码的法律惩戒,食品行业的从业者,都亟待寻找全新的生存模式。而这,实则又涉及到了职业价值观的重建。精致耕作的农人传统,传承永续的工坊文化,以及基于充分竞争的品牌自律,都是有待重拾、有待恢复的精神信仰。
   
食品行业必须成为有灵魂的产业。如果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以其严管重罚的雷霆手段,让人不敢乱来,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显然更期待着,相关从业者能够重新寻得职业的精神源头与现世认同,从而对他人生命健康多一分敬畏,对本职工作多一分敬业与自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