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14日5时58分,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延安路街道办松桃路社区一栋9层居民楼发生局部垮塌,经初步摸排垮塌单元涉及8户23人。截至14日20时,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一栋居民楼局部垮塌事故已造成4人死亡,3人受伤。(新华社6月14日电)
不到1周时间,遵义市接连发生两起塌楼事故。若加上5月20日发生在贵阳市云岩区某小区、造成16人遇难的塌楼事故,屈指算来,短短1个月内,贵州境内已经出现3起“楼塌塌”了。
没有无缘无故垮塌的楼房。5月20日贵阳塌楼,有关部门称是山体滑坡惹的祸。6月9日遵义市汇川区塌楼,当地政府归因于“业主未经审批私自将3层楼加至7层”。现今遵义市红花岗区塌楼,不知道官方又会给出一个怎样的说法。
每有塌楼事故出现,政府方面总能找到某一个案的“事出有因”。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偶然”多了,一般都指向某种“必然”。
相关报道称,昨日凌晨垮塌的居民楼建于1993年,砖混结构。而数日前遵义市汇川区垮塌的居民楼,建于1995年。如果眼光放得宽广些、长远些,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发生在各地的塌楼事故,垮塌居民楼多半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建筑,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老旧”。
按照国际建筑行业的通例,一般性建筑的耐久年限为50年到100年。二三十年房龄的居民楼,理论上说正值“青壮年”,不至于有点风吹草动就轰然倒塌。然而在中国,很多上世纪80版、90版的房子的确是“未老先衰”。
去年4月,浙江奉化一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居民楼发生粉碎性倒塌,事后有建筑学专家指出,中国内地许多城市的建筑已进入“质量报复周期”。具体而言就是,上世纪70年末至90年代初,为了解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各地“大干快上”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现在到了“还账”的时候了。这笔账该怎么还?当然不是坐等楼塌,有专家建议学习香港的强制验楼计划,即楼龄30年以上的民宅须每10年验楼一次,及早找出问题并进行妥善维修。去年4月,住建部曾连续下发两个通知,在全国范围内紧急开展老楼危楼安全排查工作,各地不少老楼被评为C级或D级危房。由此可见从国家层面而言,已经意识到了“质量报复周期”的严重性以及未雨绸缪的必要性,但显而易见的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无论是否借鉴香港的强制验楼计划,要治理老旧危楼安全隐患,都绕不开一个字:钱。让深受危楼之害的居民承担旧楼维修费用或拆迁安置费用显然不合理,而当初建造“豆腐渣”的事主——不少是已经倒闭的企业或建筑商——多半难觅踪影,一些地方政府又习惯于“新官不理旧账”。谁都不愿意为老旧危房埋单,这大概是“质量报复周期”一再“显灵”的原因。
民宅一再垮塌的同时,政府办公大楼则鲜闻倒塌,可见“质量报复周期”问题又不仅仅是标准跟不上、建筑水平差、缺钱等“历史原因”造成的。从公共伦理的角度出发,这笔“历史欠账”主要还得由政府来还,各地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退而言之,相比楼倒屋塌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上的损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每一栋年久失修的楼宇,都是潜藏在闹市区的一颗定时炸弹。我们的城市里还有多少老旧危楼?还有多少居民整天提心吊胆地生活在随时都有可能倒塌的危房里?这既不该是一笔迷糊账,更不能心存任何侥幸心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