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效仁
5月15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正式公布,共有252部候选,比上一届多出74部。作品目录上堪称名家名作云集:贾平凹的《古炉》和《老生》、苏童的《黄雀记》、韩少功的《日夜书》、王安忆的《天香》、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和《陆犯焉识》、王蒙的《这边风景》。根据评选流程,每位评委要在3个月内读完这252部作品,然后进行实名制投票。有业内人士质疑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代金报》6月3日)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正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阅读同样也没有发言权。一部长篇小说短则数十万字,长则一百多万字,要在规定的时限内通读所有作品,首先就是一个体力活。3个月读完252部作品,平均每天得读2.8本,茅盾文学奖的评委们如果没有一目十行的本事,要想读完还真的是有点困难。
3月13日再度修订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首次提出“评委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言下之意,评委中70岁左右的老人不乏其人。以这些老人的体力和精力,要在3个月内读完252部作品,难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的陈晓明表示,“不可能所有评委都对200多部作品有充分的发言权,评委们会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部分作品。”即便如此,每一位评委仍将阅读近百部长篇巨著,这仍然是勉为其难。
阅读候选作品并给出公正权威的评价,不仅是个体力活,还是一种文学鉴赏与批评的真功夫。要在众多佳作中优中选优,鉴别高下,尤需评委们独到的见识。而独具只眼的前提,则是对原著的精读,只有这样才能进入作品的内核,进而触摸到作品的灵魂。如果评委连作品都没看完,就妄下断语,对于参评者无疑是不负责任的。
但是,就当下评委们的阅读量而论,要达到这样的鉴赏分析境界,窃以为同样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有业内人士质疑,短时间内阅读量如此之大,是否会有评委只根据作者的知名度投票。这并非无的放矢。上一届茅奖“十强”揭晓之后,民间质疑声就此起彼伏,10部作品有8部出自各地作协主席或副主席之手,有人笑称茅奖应改名为“作协主席奖”。
要改变文学奖逢奖必疑的尴尬状况,最根本的办法是变革当下评委垄断话语权的评奖机制,开门评奖,让广大读者包括网民参与。与其让评委3个月读完252部作品,不如将这252部作品放到网上,至少在初评阶段可以让文学爱好者实名推荐,哪部作品可以进入下一轮。这样既能减轻评委们超负荷的阅读量,也能让评奖更接地气,更加客观公正,还能摆脱“体制内自娱自乐”的嫌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