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劭强
“关手机,陪父母好好吃顿饭”“给妈妈做个面膜”“给爸妈打个电话”“教爸妈用微信”“带爸妈做体检”“出差给爸妈带个小礼物”“走慢一点,等等爸妈”……连日来,一组在各种场合提醒孝亲的图片在网上悄然流行,还被赋予“现代二十四孝”。(《人民日报》6月1日)
与传统24孝相比,现代24孝要生活化很多。这种生活化,容易引起两种解读:一是,现代人的孝道真的淡了很多,与父母吃一顿饭、陪父母走一走、甚至和父母聊聊天,都算是孝顺了,这岂不是降低了孝顺的标准?一是,能够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很多人对父母习惯了冷淡,这种冷淡可能不是一种冷漠,而是一种习惯性的忽略——觉得父母是最亲的人,所以忘记了表达和关心,因此能做到以上标准就很不容易了。
随着社会发展,孝顺的形式和内涵必然发生变化。新24孝的产生也有其时代背景。当社会“离心化”现象加剧,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时,当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孩子应付工作都有些勉强时,他们所能表现出来的孝顺,必然与之前的社会有所不同。而且,就时间、精力和条件而言,他们即便还想按以前的标准行事,也可能只是有心无力。
这就是新24孝出现的背景,也是这个标准不高的24孝为何能够打动人、引起共鸣的真正原因。新24孝的启示意义在于,告诉人们孝其实是生活化、常态化的行为,尽孝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父母期待的并不多。孝顺从来不需要这么功利,孝顺可能只是一个陪伴动作,可能只是一次开口表达,可能只是一个关心眼神。
其实,孝本来就没有标准,之前的24孝也不过是24个给人启发的故事而已,现代24孝也不必上纲上线把它当成新标准。这些所谓的标准只是孝顺的常态化表现,只是孝顺的起点。更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一点,那就是孝顺是一种自觉和意识,是一种时刻的惦记和关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