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霸”的抱怨是一种青春幼稚症
(2015-05-11 00:41:31)
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孙梦涛是一名准毕业生,大学四年狂揽65个证书,连续两年综合成绩全专业年级第一,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当过大企业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可如今凭借着这么多的优势,却找不到一份称心工作。要毕业了,他却又面临一份考卷: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东方今报》5月10日)
虽然当过大企业的董事长助理,开过传媒工作室,创办过志愿者服务队,但相比这些堪称闪眼的履历,孙梦涛更看重中的,显然还是他是大学四年中所获得的65个证书。在他看来,这是其能力的证明。也因此,在找职无果,甚至没有得到过任何一次面试机会的前提下,他由衷地发出了“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的疑问。
不客气地说,这是一个毫无意义更无须回答的问题,因为它的逻辑前提根本无法成立。能力分为很多种,65个证书所能证明的仅仅是他获得证书的能力,或者说应试能力,其与职场中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并不能相提并论,更不能简单地划上一个等号。现实中,“高分低能”、“证书狂人”找不到工作的事例比比皆是。孙同学显然是有意无意地偷换了一个概念,即把证书当成自己能力的有力证明,以此为出发点而提出“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自然是缘木求鱼。
事实上,从求职的角度说,一名大学生能否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也需要诸多条件的综合,而非简单的能力与学历之间的取舍。比如说专业对口,孙同学的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在某些领域可能是个优势,而在另一些领域可能就是一个减分项。再比如企业的用人思路,很多企业都注重员工的稳定性与忠诚度,而看孙同学的大学履历,社会活动频繁,且已经有了数次跳槽、创业的经历,显然不是一个甘于稳定的人,这会不是企业割爱的原因呢?再细点说,简历的制作也是影响求职成败的重要因素。孙同学如此自恋于自己的65个证书,想必在求职简历中也很乐于提及。而如果企业并不看中这些证书,那么很可能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由此不难看出,孙同学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困扰他的“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而在于他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偏执而又武断地为他所还不了解的事物下定义。狂揽65个证书,他就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能力超群,自信满满,一旦求职碰壁,他又不分析具体原因,而轻率地视之为一种失败,于是开始怀疑人生。游走于两个极端的孙同学,无法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所以只能向社会虚幻地发问,好像问题不在自己,而在这个有充满偏见的社会。
这个社会固然不完美,但它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仍然是公平的,大家机会均等。我们可以说一些企业存在“学历崇拜”、“名校崇拜”,但我们同样可以找到许多低学历者、非名校生逆袭成功的案例。一遇到挫折就开始习惯性地抱怨,把问题归咎为社会,而不是进行自我审视,这只能是一种脆弱和幼稚的青春期综合症。
这固然是成长的代价和过程,谁也无意怪责,但其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得不加以重视。比如说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证书泛滥在大学校园里已成常态,如果其一开始就被当成求职的“敲门砖”,是不是一种本末倒置?再比如抗压能力的下降。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求职遇挫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动不动就把个人遭遇放大到体制和社会的高度,又何以应对今后更多的挑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