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五一假期刚结束,有关国人出行的各类新闻不断“刷屏”。在中国人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地泰国,五一假期因中国游客数量增加又上演了诸多故事。去年2月,泰国清迈大学进行的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对中国游客的行为非常不满。(《环球时报》5月5日)
中国游客大闹机舱、中国游客在洗手池里洗脚、中国游客脚踢寺庙古钟、中国游客在机场打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有关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报道就会登上泰国媒体。由此也就不难理解“80%的受访者对中国游客的行为非常不满”。这个调查结果虽然有些刺眼,但基本上还是可信的。
有趣的是,与泰国民众对中国游客普遍感到不满相比,泰国官方倒是显得颇为宽容,并试图为中国游客的种种不文明行为作出辩护。比如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部长科布坎恩就表示,不文明行为并非只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这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大部分时候,所谓‘不文明行为’是文化背景差异所致,例如许多第一次到访泰国的外国游客不了解在寺庙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用文化差异来解释旅游不文明行为,看上去很理性、公允,但其实经不起推敲。国与国之间有文化差异这不假,但只要是人类,基本的行为习惯大体上还是相通的,就算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完全可以通过事先查找资料、看旅游攻略来尽力弥补。去国外旅游,做好功课也是一种旅游文明。至于说大声喧哗、在洗手池里洗脚、在机场打牌之类,更是与文化差异无关,在任何国家都会被视为不文明行为。国外游客到中国同样会面临文化差异的问题,但为何我们却很少有机会去投诉国外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呢?
身为泰国旅游与体育部部长,科布坎恩的身份决定了他的立场。据统计,去年共有2470万人次国际游客到访泰国,其中460万人次来自中国,占游客总量的约18.6%,并且这一比例在逐年上升之中。相比泰国民众,泰国官方显然更看重中国游客的购买力以及对本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泰国官方看来,外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不仅可以适度容忍,还要尽力去缓和本国民众的对立情绪,以免激化矛盾。说到底,科布坎恩向中国游客“示好”,是基于一种利益诉求,“好意”可以心领,但却不必当真。
但问题恰恰在于,我们很多人似乎也很习惯于沉浸在“文化差异”中,并用此种解释来为国人的不文明旅游行为辩护。前两年,“中国式过马路”曾引起国人大讨论,立刻就有某媒体的驻外记者刊文称,国外过马路闯红灯的人也不少。每有国外媒体批评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总有不少网友群起而攻之,大有“输人不输阵”的架式。其实,这在逻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怎样改变中国游客在国际上的不佳形象?唯一的办法就是坦承不足,知耻而后勇,而不是找出种种借口来掩饰。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忠言逆耳,不妨听听另一位泰国官员怎么说——不久前,泰国政府副发言人讪森对媒体称,政府主要靠旅游业收入来弥补出口的乏力,因此不得不忍受外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这句话中的“外国游客”未必就特指中国游客,但我们何尝不可以将之当成自我改进的动力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