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对待虐童案应坚持审慎的专业立场

(2015-04-07 00:44:44)

蒋璟璟

 

    近日,南京一小学男生童童(化名),因没完成养母布置的课外作业,而遭到养母殴打、导致全身多处皮肤受伤。因为此事,童童的养母李某某,已被警方刑拘,童童被亲生父母带回安徽农村老家抚养。童童生父表示,“我们并不怪他们,也不怨恨他们,希望童童能尽快回到南京,继续上学。”童童也嚷着要回南京找妈妈,说妈妈平时对他很好,这次挨打是因为自己撒谎了,今后再也不惹妈妈生气。(4月6日《现代快报》)
    人心善变,世事复杂,若单单依靠法律调节,或许远远不足以妥善应对。以南京虐童案为例,此事刚刚爆出之时,听闻者无一不是怒火中烧。可随着后续报道的展开、更多信息的披露,这起虐童事件俨然又有了不一样的意涵。于是,我们看到了两个家庭的渊源,听到了当事男童的“意愿”——尽管这个“意愿”未必真实,有可能是迫于亲情压力,但童童今后在哪里生活、能否继续在南京上学,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高扬法律之剑严惩他的养母。
    在此语境下,呼吁“剥夺监护权”的网络发声,难免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事实上,经由此事公众更该确信,“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从来没有一套可以简单套用的行动方案。
    长久以来,我们的司法实践中,极少有由于虐童而剥夺父母监护权的先例。恰是有鉴于此,每有此类事情发生,舆论便会习惯性倡议“激活沉睡法条,依法剥夺监护权”。而从童童一事可以得知,每一个个案背后,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前因后果和情感纠葛,,这意味着,轻率地强行终止或转移监护关系,很可能会让受害儿童的境遇变得更糟。试想,若童童被交由亲生父母抚养,被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真的就是对他好吗?
    此事中,媒体所呈现的“后续消息”,无疑值得各方正视与反思。它不仅告诉围观者,要多些耐心、审慎发声,避免因道德义愤而干扰正常的司法活动;同时也提醒相关职能机构,要坚持专业主义的立场,仔细调查、周密权衡,从而做出最合适的决定。时至今日,整个社会最该在意的,并不是一个“大快人心的结果”,而是最终的结果是否有利于被虐儿童今后的健康成长。民政、司法等等部门,能否秉持清晰的标准,以富有说服力的努力,让此事妥贴收场?
    处置虐童事件,从来都是一个专业化、体系化的工作。这既包括基本事实的认定和依法裁决,更包括心理干预、社区矫治、定期回访等等具体而微的措施。凡此种种,我们的职能部门,并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方法与操作流程,这客观上导致了每每应对虐童案,都显得手足无措。也恰是基于此,司法机关几乎不会判决“剥夺监护权”——明晰现有执法水平与公共救助的局限,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虐童案总能引发轩然大波。
    显而易见的是,保护儿童免受家庭虐待,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每一个具体案件的出现,都是检验并提升职能部门工作能力的契机。就童童案而言,其最大的价值,绝非是否可以变成“剥夺监护权”的判例,而在于由其产生的执法、救助经验,能够给今后的“反虐童”提供参照。须知,避免给一起虐童案强加上各种额外的道德诉求,同样是各方的道义责任之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