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亲友团聚,原本是合家欢乐的节日,但一些“奇葩年俗”却让网友忍不住吐槽——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大年初一不能洗澡和扫地、女人不能上桌吃饭、初五半夜放鞭炮……有民俗专家指出,传统习俗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些习俗以现代的眼光看虽是“陋习”,但也不能搞一刀切的禁止,需要在文化上加以尊重,在生活中进行理性倡导,实现渐进式扬弃。
新华网2月25日
过时年俗该扔就得扔
舒心萍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的人口大国,我们除了一些具有共性的年俗之外,各地还有不少地方性年俗,可谓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媒体总结了一些“奇葩年俗”,其实还有一些更加有“个性”的红包会令人感到无所适从。比如,有的地方除夕夜家人之间不能互相喊名字,有的地方初一到初五不能喝粥。很多年俗都是口口相传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难以找到确切的依据和出处,但是只要家里有老人,有些年俗哪怕在在今天看来是陋习也得遵守,不然会惹得老人不高兴。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积累了很多关于过年的典故、习俗,由此让过年的气氛浓郁,让春节的文娱活动多姿多彩。然而实事求是地说,有些年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具有良好的道德示范意义,但是有些年俗却过于束缚人们的思维和手脚。前两天有媒体报道,近日吉林姜先生剪了头发,却因此和舅舅闹了矛盾,原因是舅舅相信“正月理发死舅”的说法。民俗专家则称,“正月理发死舅”是“正月理发思旧”的误传。这类年俗就太不靠谱了。
不少年俗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类似闺女不能在娘家过年、女人不能上桌吃饭、初五半夜放鞭炮等,岂止愚昧,简直太过分。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吃年夜饭,好像女儿就不算自家人,实在不近人情。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应常回家看看实施后,如果还顽固坚持这一陋习,更有违法之嫌。再比如,女人不能上桌吃饭,这哪叫“团圆饭”?封建得有些过了头,还在延续男尊女卑的旧思想?此外,初五半夜放鞭炮属于无视公共道德、公共利益,严重影响他人休息。
虽说这些年俗也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但传统的东西并不都是好的。笔者以为,一些陈旧、过时、愚昧的年俗,该破就得破,该扔就得扔。我们尊重传统文化也不能照搬照抄,不加分辨地往下传,还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摈弃和淘汰一些旧年俗,不断推出具有新观念、新价值、新风尚的新年俗。
“奇葩年俗”宜包容看待
房清江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风俗,诸多年俗中都包含有伦理秩序与迷信禁忌的规定。有些年俗流传了几百年、上千年,证明这些年俗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契合着一定的文化心理,不能简单视做陋习。比如大年初一不扫地,寓意财气不外流,是为了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寄托着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不少年俗与封建迷信思想有关,也与人们祈求一种心理上的希望和安慰有关。
当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某些年俗,的确与男女平等、科学环保等时代观念有冲突,如女人不能上桌吃饭、初五半夜放鞭炮等,年轻人对之产生不适是必然。但要说这些年俗因为有悖现代文明就必须坚决摒弃,恐怕也值得商榷。有些年俗看似“奇葩”,其实也无伤大雅,就如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年轻人犯不着为这点小事去跟父母闹矛盾吧?
事实上,“奇葩年俗”之所以“奇葩”,大抵是因为这些做法越来越具有个案的特点,并不是普遍现象。比如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除夕、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等,真正遵从的只是少数地区的少数人。有些年俗与十几年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春节燃放鞭炮,随着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地放弃燃放。一些传统年俗禁忌到今天也只是单纯的文化符号,并非必须遵从的刚性规则,属于“信则有,不信则无”,人们有充分的选择权。
风俗的变迁需要较长的周期,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环境的变化,一些落后的年俗人会自然消亡,对此,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社会管理者,需要有足够的耐心。风俗作为某种行为准则,每个个体遵从与否,最终取决于观念上的认同程度。年俗的扬弃过程,其实也是观念取得共识的进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风俗这种东西,不能简单一刀切,事实上也不可能一刀切。所以,对于种种“奇葩年俗”宜包容看待,不仅仅在于传统习俗大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作为一种文化共同心理需要给予应有的尊重,更在于今天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不同的观念之间需要相互包容、求同存异,这才是文明、理性的做法。
移风易俗有待观念转变
普嘉
网友吐槽的“奇葩年俗”,在一定历史时期都是十分正常的行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的女儿在娘家过除夕,这要是放在古代社会,反而会被认为是“奇葩”。
春节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某些歧视女性的陋习,在很多地方早就销声匿迹了。于是乎,有的新媳妇到边远落后地区的婆婆家过年就觉得受不了,上网抨击“女人不能上桌吃饭”的家规。其实,男方家并不是歧视新媳妇,婆婆不是也陪着不上桌吃饭吗?只不过,婆婆从小到大都是这样被要求的,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媳妇受现代文明熏陶,对男女地位是否平等较为敏感,这与其说是各地传统习俗的差异,不如说是不同时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下一代人难说也会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很“奇葩”呢。
有些年俗的确陈旧过时,需要移风易俗,但这是一个观念转变的过程。这世界终归是年轻人的,当媳妇熬成婆,新观念就会崛起,这样的更新换代会越来越快。就好比前几年短信拜年成为新年俗,而到了今年,亲朋好友之间的新年祝福就多数使用微信。观念的转变不是靠某人拍脑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连发压岁钱的习俗都有被微信电子红包取代的趋势,可见昨天的时尚就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民俗。
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多半是农耕时代流传下来的,那时生产力不发达,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一系列生产活动,忙碌了一年好不容易到了春节,大家都想热热闹闹过个年,合家团聚的同时祈盼来年风调雨顺。而现在进入陌生人社会,更加强调个人价值,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春节是个难得的休闲时段,抛开一切年俗,轻轻松松地过一个小长假,这算不算一种“奇葩”的过年方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