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知识无力感”是另一种“博士幸福感”

(2015-02-26 01:32:29)

刘昌海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南方都市报》2月25日)
    纵观王磊光的笔记,相信每一个根在农村的人都会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真实。去亲戚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收入却不比早早辍学的同龄人更高。这些,我们都早已见怪不怪。
    虽然王磊光没有明说,但显然他也属于“举全家之力,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的家庭”那一类。“以牺牲整个家庭的幸福为代价来读大学”,“毕业后没有希望收回成本,倒是让年迈的父母继续陷入困顿”,如此错位的现实,让他感受到了“知识的无力感”。
    不过,知识的力量不应该通过简单的物质投入与产出换算出来。如果仅仅因为“作为农村大学生,当你回到家乡的时候,你童年那些伙伴都衣锦还乡了,而你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就自怨自艾,这是对知识力量和作用的误读。正如署名为“古鱼”的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生所言,“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因为知识是有用的,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而不是一毕业就能兑现很多钱或一毕业就加入体制内获得某种‘人上人’的身份优越感。”
    事实上,从王磊光的返乡笔记中,我们已经看到了知识的力量。正是知识给了他一双慧眼,才让他在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了问题,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虽然,他现在也只是感到迷茫,并未给出答案,但能够把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展现给世人,其意义已经不是那些外出打工的童年小伙伴买了辆小轿车所能比拟。
    古希腊智者泰利斯仰望星空时却不慎掉到井里可能会引来别人的嘲笑,但他自己肯定不会妄自菲薄,甚至自惭形秽。同样,读了博士的王磊光也许暂时从收入上还比不过童年的小伙伴,甚至还存在“连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的烦恼,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否定和怀疑知识力量的理由。
    记得前不久,一项“博士幸福感不如文盲”的调查结果引起了争议。有人质疑得好:如果让博士和文盲交换,博士愿意吗?不是博士不幸福,而是博士幸福的期望值太高。“知识无力感”实际上是另一种“博士幸福感”,相信王磊光博士也并不希望和童年辍学的小伙伴交换人生,他感到知识无力,只是对知识寄予了过高过急的期望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