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们为何因废墟涂鸦被铲遗憾

(2015-01-26 01:16:25)

白翎

    上海康定路600弄拆迁基地废墟上的涂鸦突然走红,一夜之间又遭铲除。昨天,涂鸦被拆也成为“两会”热议的话题。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戴建国这几天一直在关注这个新闻。“废墟涂鸦为什么会火,是因为艺术家画出了市民的心声,它使人想起了过去的温馨画面,还有对老房子的留恋。”戴建国在国外许多地方也看到这样的涂鸦艺术,政府并没有过多的干预。(《新闻晨报》1月25日)
    一个女孩在“拆”字的包围下,试图钻进一个树洞;怀抱着破碎的老房子的小女孩……10余幅废墟涂鸦,成为留在上海老弄堂里最后的彩色世界。一夜走红,正是因为其表达了很多当地人的怀旧情绪,唤起了一些对老房子乃至与其相关的旧时生活的记忆,而在局外人眼中,这些精美的涂鸦因为废墟的陪衬,更多了些值得玩味的艺术感。每天300多位市民和摄影爱好者来到这里,有的还带着孩子一起来,既是为了欣赏,更为睹物思情,是在城市变迁中捡拾乡愁的临时解药。遗憾的是,涂鸦又在一夜之间被铲除了。
    涂鸦本就是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表达,就连创作者本人也极豁达,坦言在拆迁工地上涂鸦的寿命通常比较短暂,已做好了准备,“涂鸦,就是为了不知去向。”废墟涂鸦是在迟早会消失的载体上表达情感诉求,本就不可能长命百岁。加之物权的因素,诸如有网友呼吁的为了涂鸦“留下这些建筑”并不现实,但人们期待的常态是,其最终随着废墟的拆除自然地寿终正寝。人为地将其剥落,连这“短暂”的存在也不予容忍,难免显得不解风情。
    相关部门的解释是,出于安全考虑,不建议前往现场围观废墟涂鸦。这样的说辞也不无道理,拆迁工地,本就存在安全隐患,前来拍照或欣赏涂鸦的人多了,可能有安全之虞。上海刚刚经历了让人痛心的踩踏事件,政府在公共安全管理方面愈发小心翼翼,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报道中提到,此地尽管已经拆迁数年,但这里仍有居民未搬走。对追捧涂鸦的市民安危有周全的预防,不知道他们的安全又是如何保障的?这些鸦画被铲除的过程中,有的墙体甚至已被砸毁推倒,不知道是否又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又或者,铲除涂鸦本就有别的目的?
    如今,涂鸦没了,防止人群聚集的公共安全管理的目的确实达到了,但却忽略了这本是人们当下所喜欢的东西。罔顾民愿的迅速介入、一铲了之更容易让人读出草木皆兵、因噎废食的味道。正如戴建国所言,“完全可以加强管理和疏导,比如增派志愿者,划定安全区域,进入的市民可以佩戴安全帽,对人员进行限流等方式”。或者,容许人们多欣赏几天,选定安全的涂鸦区域,容许涂鸦者再创作,转移人们的视线,是为柔性的防控手段。而不是拿该区某博物馆“有300余幅国画精品可供欣赏”说事,似乎极不能理解人们为何放着“肉”不吃反而想去吃“蔬菜”。
    说到底,智慧的城市管理应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寻求有效的管理途径,实现官民诉求的沟通和互动,最终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方能有效消除情绪隔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