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谁能救我弟弟,我愿意嫁给他,并且可以马上跟他坐火车回家结婚!”1月24日上午,微博网友@黄习超发布了一组“姐姐征婚救弟弟”的照片引起众多网友关注。照片显示,昆明火车站广场上,24岁的黄习菊身穿洁白的婚纱,带着身患白血病的弟弟黄习超不断询问着赶火车回家过年的旅客,希望从人群中能够找到她弟弟的救命恩人。
昨日的昆明,虽然艳阳高照,但气温依然很低,路上的行人大多穿着羽绒服和棉衣,只穿一件婚纱的黄习菊无疑会感到阵阵的凉意。不过,这一异于普通人的另类打扮,也正是她的目的所在: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形成一种围观效应,希望有好心人能出手相助,为自己患重病的弟弟换来一线生机。相比之下,这点寒冷真的不算什么。
坦白说,这并不是一场十分高明的“求助秀”,其所运用的也是公众非常熟悉和常见的简单套路,甚至微博发布者就是患病者本人。可见,在做出这一决定的时候,姐弟俩是多么的无助和匆忙,又是需要鼓足多么大的勇气。或许正因为如此,舆论的反映相对平淡,在这则图片报道的跟帖中,尽管仍有许多网友给予同情和理解,并表示愿意提供帮助,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这种求助希望渺茫,甚至有网友点评起姐姐的长相,明确表示已经厌倦了这种炒作。
无需对这少数网友进行道德批判,因为这样的心态并不难理解。一方面,不幸没有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当然可以置身事外,以看客的心态评头论足,保持着所谓理性客观,另一方面,这类求助也确实多得让人有些视觉疲劳,并且在形式上不断翻新,比如曾经有个父亲为了救患病的儿子卖起了文胸。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耸动的话题和惊人的设计,事实上已经很难唤起人们的关注和同情心了。
但是我们依然要对“眼球式求助”保持痛感,依然要对一个姐姐顶着无数人的目光而做出的举动表达最高的敬意。因为亲情之间的守望相助、不离不弃,同样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情感。因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弱者,没有人有资格去嘲笑和责怪弱者的自救行为。因为我们也有可能成为黄习菊姐弟,一场大病,家徒四壁,被绝望和无助感包围。还因为,只要这个社会上还有人为了生存去“表演”,就说明我们的救助体系仍需完善。
无可否认,随着医疗改革的进程加快,以及财政投入的增加,我们的医疗保障体系相较以往有了较大进步,但离公众的需求仍有差距。在保障覆盖面上,并非所有人都纳入了医保的范畴,都能及时地享有医疗保障,而在保障力度上,尤其是大病医保这一块,报销比例还是偏低,相当一部分医疗费用仍需要个人支付,一些特殊药物也不在医保范围内。这意味着,一旦患上像白血病这样的大病重病,对相当多的家庭而言仍然是灾难性的。
同样需要反思的是,是我们的社会性救助。很多网友表示,“红会呢?红会出来走两步?”客观而言,每一个慈善机构都有自己的特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流程,并非所有人遇到困难都该由红会来负责。但是当有人面临死亡的威胁、走投无路之时,是不是总该有一个制度性的通道开启,为他们伸出援助之手呢?我不知道黄习菊姐弟最后能否获得成功,但我知道,他们的“眼球式求助”既是对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现实的抗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