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末话题    小区里的“柏林墙”

(2014-12-28 00:43:24)
标签:

房产

同住一小区,相煎何太急。在广州白云同德围的翠悦湾小区内,由于同一小区内有一片解困房,“富人区”物管及业主单方面修了一道铁丝网围墙,不让“贫民区”业主共享小区公共配套。近期又有住户集中投诉,而官方几次出手均未果。据知情住户透露,这堵“柏林墙”始建于今年6月,建成后便投入使用,铁丝网两边住户矛盾瞬间激化,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是铁丝网以东的翠悦湾东区及金德苑西区住户,因为大部分公共配套都在铁丝网以西“富人区”。至于为何出现这道墙,原来翠悦湾东区多为配建的解困房。(《南方都市报》12月24日)
    
    
    且慢对小区“柏林墙”过度施压

郑端端
    
    当初修建翠悦湾小区为何要分“三六九等”,所谓的“贫民区”、“富人区”也都是开发商一手制造的,不能将“屎盆子”扣在任何一方头上,“贫民区”、“富人区”都是无奈的受害者。
    大家都是居住在同一小区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本来就应该相互照顾,相互帮忙,然而,“富人区”一意孤行,修建的“柏林墙”,不仅仅是一种对贫困的歧视,更是建起了一道“隔心墙”,水火不容,激化矛盾,难道有钱就可以如此任性?
    根据国家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部门关于加强小区物业管理的有关法规精神,公共配套设施的产权属于全体业主;业主委员会代表业主行使处置权,由业主委员会选择物业管理公司委托其行使管理权。业主委员会或者物管不能对“柏林墙”的修建熟视无睹,更不该遵从“富人区”业主单方面的意愿,私自建铁丝网围墙,破坏小区的整体规划设计。
    笔者认为,且慢对贫富“柏林墙”过度施压。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居住区公建配套设施是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必备设施,也是群众共享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体现了社会管理水平,更是民生事业所向。一方面,政府部门要正视问题,秉承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厘清居住区公共配套设施的产权归属问题,把争议纳入到法律轨道,用法律安抚双方利益,消除隔阂,平息纠纷,维护好各产权人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拆“柏林墙”易,除心理“隔阂”难。要对症下药,强化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进社区居民相互了解、沟通,消除隔阂和相互抵触、对立情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释法明理,在社区居民共建上不断努力,促使小区居民们在心理上的认同,最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富人与穷人不宜“同居”
    
    普嘉
    
    我们必须正视这样的社会现实:任何城市都存在穷人和富人,贫富悬殊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按照市场分配规律,富人住别墅、高档小区,穷人住城中村棚户区、老旧小区,自然形成不同的居住区域。可在广州翠悦湾小区这样的高档小区中,却有一片解困房。政府希望保障性住房建设实行“贫富混居”,改善富人与穷人的对立,弱化贫富之间的冲突,避免“贫民窟”的出现。“贫富混居”的动机是好的,但从结果来看,贫富间的隔阂并没有消除,在翠悦湾小区还出现了一道铁丝网围墙,贫富间的矛盾冲突更突出了。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穷人和富人之间,价值理念、消费观念、生活习惯都不同。同一层次的人更容易有认同感,穷人与穷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富人与富人之间因生活方式相同,沟通起来也更为顺畅。门不当户不对的穷人与富人,在住房选择上,被政府强硬地“拉郎配”,并不会带来真正的和谐,反而导致富人未必买账,穷人未必领情的尴尬局面。
    就拿翠悦湾小区来说,铁丝网两边缴纳的管理费是不同的。富人说,穷人应该缴纳同样的费用,才能拆除铁丝网,享受一样的公共配套设施,另一方则坚决不同意多缴费。高档小区的管理费用很高,缴纳多少费对应着享受多少服务,这本就是理所应当的。穷人获得政府支持,以较少的代价就住进高档小区,但他们受到富人的排斥,居住的幸福感也许没有那么高。
    高低收入者“同居”的社区,往往会出现高收入者逐步“逃离”的现象。开轿车的人会想着建立和管理机动车停车设施,而骑自行车的则关心多建非机动车棚,观念不同哪能和谐共处呢?从各国经验来看,政府出面强力推行的富人与穷人“同居”都以失败告终。翠悦湾小区的铁丝网,无论拆与不拆,隔阂就在那里,难以消解。
    
    
    局促心态下的野蛮博弈

然玉
    
    在媒体的报道中,所谓“富人区”、“贫民区”一类的措辞,一度让围观者莫名激愤。而与之相较,更准确和友好的表述其实是,“商品房居住区”和“经适房居住区”。所以客观来说,此事并非是富人穷人间的阶层冲突,而不过是不同属性住户之间的权利之争罢了!倘若仅仅关注其中隐约的贫富标签,便不足以充分理解,事态何以走到如今地步。
    当地小区的隔离网之争,与其说是住户的自发矛盾,不若视之为地块使用规划失当使然。将商品房和解困房杂糅一处,共用相同的配套设施,但两者的房价、物管费却相差悬殊。如此这般,商品房业主内心,难免会滋生某种“受剥夺感”和“心理落差”。在这种心理的刺激之下,当事人做出诸如拉隔离网之内的过激举动,也便不足为奇了。
    一般意义上,作为商品公寓购买者,中产或准中产群体中的很多人,往往心理敏感而脆弱。他们一方面谨小慎微,精于计算、生怕吃亏,不愿让别人占丝毫便宜;另一方面,仍未脱离逞勇斗狠的原始秉性,为了争取利益,甚至不惜放下顾忌、撒泼耍赖。私建“隔离网”一事,最能说明某些中高收入者,患得患失、斤斤计较的狭隘心态。
    财富积累达到中产状态,未必意味着,心智修养达到同样水准。在“隔离网”事件中,我们看不到所谓的“富人”身上,具备起码的规则认同与契约精神。他们仅仅出于忿忿不平,便堂而皇之地,祭出了市井无赖的手段,提出些毫无道理的诉求……而在一种成熟的中产文化中,中高收入群体,理应表现得更为包容,表现得更为体面和克制。
    “私拉隔离铁网,私占公共设施”,围观这一荒诞桥段,我们所最要思考的问题,也许不在于“穷人如何不被富人倾轧”,而在于“中产群体距离中产文化如何不再遥远”?动辄将纠纷诉诸于野蛮,将不快转化为侵害,永远只是一副市侩的做派。一个文明的社会,终将适应以文明的方式,宣泄愤懑、调和矛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