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龙贵
他叫杨施杰,39岁,来自重庆巫山。2007年,因为父母双亡,他带着智障的弟弟来到云南投奔做生意的堂哥。12月22日晚上9点,为了给从景谷来的岳父母买点宵夜,他不顾干活一天的疲惫,骑着摩托车出了门,就再也回不来。得知丈夫已经脑死亡,已经怀孕5个月的妻子玲子,在圣诞节当天毅然捐出了丈夫所有能用的器官——这样还能让丈夫继续活在人世间。
妻子玲子这样解释她的选择:让他的生命可以延续。等孩子长大,我会告诉他们,他们的爸爸还活着,还一定在某个地方看着他们长大,他们一定要做好人!
这个世界上,爱有很多种,有一种最朴素也最感人至深,那就是让他人的生命延续,来表明自己所爱的人不曾离去。对于孩子以及我们很多人来说,这是多么生动的一课。多年以后,当孩子们长大成人,记挂起母亲的这句话,一定还会想起父亲曾经给她们买的新衣服,心目中一定还会有一个完整的父亲形象。
大约两个月前,昆明市官渡区第一中学的刘文萍老师捐献器官让5个素不相识的人得以“重生”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这是她本人的生前愿望,“把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救治的病人,以延续和挽救其他人的生命”。我不知道玲子是否受了刘老师的启发和感染,但我知道,心中有爱的人,在情感和精神上往往是相通的。
杨施杰是家中的顶梁柱,勤劳肯干,孝敬老人,尤其是对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视同己出,典型的“好男人”形象。他的离去,对于整个家庭,尤其是妻子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在这种情形之下,玲子接受医生的建议,同意捐献丈夫所有能用的器官,并为此要做亲人的大量说服工作,不仅仅需要勇气,也不仅仅是一种奉献精神,更是体现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人死不能复生,与其一味地沉迷于思念与悲痛之中,不如坚强地直面现实,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为了逝去的爱人,也为了整个社会。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100万至150万名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由于供体数量严重不足,每年实际开展的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例。一边是数以百万计的器官衰竭患者在生死线上苦苦等待着供体,一边是出于法律和伦理环境的不同,尤其是“死后保全尸”等传统观念,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供需之间的失衡让人遗憾。器官捐献遵循自愿原则,每个人的选择都需要被尊重,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给予刘文萍、玲子们更大的敬意。一个无私的决定,也许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重生!
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当她们温暖了整个社会之后,我们是不是也该回馈以她们同样的温暖?出于医学和社会伦理的考量,所有的器官捐献都是无偿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器官捐献就应该是一种单向度的付出。所谓“无偿”指的是捐献者与受捐者之间不能有利益交换,而在当事者之外,社会完全有理由对她们的义举加以回报。“家里的顶梁柱没了,一个本来身体就不好的女人,将带着三个孩子和一个有病的小叔子生活”,对于一个陷入困顿的家庭而言,单纯的赞美是远远不够的。
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承诺,玲子从现在起到生产,医院将全程为她开辟绿色通道,所有费用全部免除。包括杨施杰受伤以后的治疗费等都将由市一院负责承担。我们为玲子点赞,也要为医院点赞。对于爱心,同样要回馈以爱心,这样爱心才不会感到孤单,爱的力量才能得以传递。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爱不需要温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