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劳动服务也能成为一门大学必修课程,并且考核未通过的还必须重修。”这可不是什么传说,而是南京理工大学教育实验学院今年面向2014级本科生推出的名为“益心益意”劳作教育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的。(《扬子晚报》11月3日)
近年来,湖北工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国内多所大学重启劳动课,不过,这一立意良好的举措,始终伴随着争议。从小学阶段便开始的劳动技能教育,在大学是否还需要再“回炉”?
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德智体美劳”并重的现代教育思想。在当下部分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及劳动技能匮乏的背景下,大学重启劳动教育课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华中师范大学食堂内一个6岁的孩子帮大学生收拾饭后的脏盆子;湖南一大学生每月将脏衣服快递回家清洗。面对这种理论知识与劳动技能不能同步的尴尬,劳动技能课程的回归,算是有的放矢。既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及品性的需要,也是对畸形人才观的矫正。
然而,部分高校开设的劳动课,不仅外界多非议,学生也多怨言。比如南昌大学实行的自主保洁,就遭到了学生的联名反对。早在2011年,也有哈尔滨华德学院的学生向媒体反映,该校辞退部分保洁员,让学生负责清扫楼道、操场、厕所等。在此类劳动教育中,由于校方单方面的强制推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同时所谓的劳动技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卫生的维护,难免让学生反感。一来有让学生沦为免费劳工之嫌疑,另一方面,别无选择的劳动项目,想必也很难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且是否真的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
对比而言,南京理工大学的实施方案倒是让人眼前一亮,首先其不限时间地点,校园绿化巡查、农民工子弟学校支教、去博物馆当引导员都可以算分。以鼓励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服务为主;同时,与某些学校规定的不干活就扣学分的强制性不同,该校实行的是正向激励,学生通过劳动能“换”学分。想来更容易被接受,也能够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不过,笔者还想到了另外一个现象。此前,有女性网友吐槽“老爸完爆男友”:“家里保险丝坏了,爸爸会修,水管堵了,爸爸也能通,灯泡坏了,爸爸一定能换……可是,为什么自己男朋友什么都不会?”
虽然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物质条件的进化,很多技能已无必要,但仍然有很多是生活所必需。而这种“技能盲”与当下的劳作教育现状不无关系,小学的劳动课多被主课侵占,中学后因学业繁忙,家务劳动也被家长承包了。反观其他一些国家,法国1923年就给男生在小学阶段开设了手工、园艺课程。前些年,美国给小学生开设了陶艺、木工、金工等手工课程。相对而言,这样的劳动课程更具有实用意义。
因此,在笔者看来,劳作教育应以实用为主导,不局限于校内,或培养人的劳动技能,或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为目标。并且,倘若要贯穿于小学、中学至大学等各个阶段,不仅要实现学校与家庭的联动,更应有完整的、阶段性的教育规划设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