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寒
偶然在昨日的《春城晚报》A05版看到《过桥米线嘌呤有些高痛风等人群少吃》这篇文章,在追求健康饮食时尚之风盛行的当下,这无异于从反面告知人们慎吃过桥米线。此言论还是出自一家医院的食堂。
如此文记者所说:“过桥米线是云南的一张名片。”如今云南要建设旅游文化大省,过桥米线自然是不可少的代表性饮食文化的载体之一。
省三院作为一家省级医疗机构,我相信其有这样的手段和资质,可以将食堂里的过桥米线测定出营养成分,但是,它所说的嘌呤高的这碗米线却代表不了云南过桥米线整体状况,不能一竿子打死。
中华美食独特的魅力就在于难以制定出所谓的标准,同样的食材、同样的制作方式也许会因为时间、地域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口味和风味。众所周知,云南的过桥米线店起码也有成千上万家,从昆明到玉溪再到红河蒙自,过桥米线的风味也绝对不是一个模式一个口味。要测定出成千上万的过桥米线是否都嘌呤超标怕是不可能的。至于说因为过桥米线采用高汤制作而产生过高的嘌呤,这也许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过桥米线本身的问题。在中华美食中,使用高汤制作的美食显然也不止过桥米线一种。
如果换个角度,提醒经营过桥米线行业的人们从降低嘌呤含量入手,对过桥米线改进提升或许会更有效果。(作者为食品企业人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