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思平
9月4日下午1时许,武汉801路公交车上,一位年轻人因没让座,遭几名老人暴打。事发后,汉阳警方到达现场将其带离公交车。(9月5日《楚天都市报》)
曾几何时,谈及“让座”,舆论更多的是在呼吁年轻人让座、谴责不让座者;近年来,各地陆续发生老年人强制年轻人让座的事件,“让座”中的道德绑架问题成为人们新的关注焦点。从呼吁“让座”到争议“索座”,不同时代的社会现实虽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社会文明在持续进步之中。应该看到,新一代年轻人公德意识有所增强,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已经培养出了让座的习惯与自觉。
然而“让座”并不仅仅只是年轻人需要遵守的社会规范,其他社会群体也应承担包括道德回馈在内的相应责任。具体而言,年轻人有“让座”的义务,被让座者也有表达感谢、传递温暖的责任,且不能因为对方不让座而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如果单方面强调年轻人的社会责任,却忽视了其他群体应有的道德义务,便会产生类似“让座门”的社会问题。新闻中的几位老人既然有力气对不让座者动手动脚,我们也就有理由认为,其并未达到需要让座的条件,不让座无可厚非。并且,这种强制“索座”实际上是一种双重标准,即在自己不遵守公德的前提下,一味地苛责对方,委实不可取。
“让座”是一种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将有限的社会资源优先让渡给弱势群体的过程。“让座”的实质,就是给需要的人以帮助。谁该让座,给谁让座,在不同的环境下,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身体硬朗的老人可以给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让座,也有老人主动给身体疲惫的年轻人让座等等。“让座”不只是年轻人的道德责任,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承担起应尽的公德义务,社会才会更加和谐与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