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零时起进行新一次铁路运行图调整后,全国铁路开行旅客列车总数达到2447对,其中动车组列车1330对,占一半以上。然而随着动车线路的逐步增多,现有夕发朝至的线路在逐步减少,对低收入人群来讲,选择范围相对减少了。(《21世纪经济报道》7月1日)
动车组列车超过普通列车,标志着我们已经正式进入“动车时代”,旅行速度和乘车体验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高铁动车“公交化”的背后是对普通列车的压缩和挤占。以南京到北京为例,60多趟列车去掉高铁、动车,只有4趟普通列车,往往必须提前订票才能买到。
诚然,动车组逐步取代普通列车是大势所趋,但这种过渡应该是水到渠成,而非揠苗助长。相比白领、商人等高收入者追求“时间等于金钱”,农民工等低收入者更多面临的是“有时间但没钱”。对相当部分对速度不敏感而对价格很敏感的乘客来说,夕发朝至的普通列车是非常经济实用的选择,不仅票价低,还能节省一笔住旅馆的费用。
每一个群体都值得尊重,每一种诉求都应当聆听,铁路部门不能单纯考虑经济利益,一味迎合高端消费。压缩普客加快动车无形中对低收入群体构成消费歧视,剥夺了低收入者廉价出行的选择权,并且有悖于铁路的公益性。正如湖南省委党校教授王学杰指出,铁路客运在我国是一种准公共服务品,首先应注重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保障多数人便利出行是铁路管理部门应尽的职责。
动车和普客,就好比商品房和保障房。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房地产改善市民住房条件,但同时必须为中低收入困难家庭提供经适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实现“居者有其屋”。同样,铁路在提高运行速度和乘坐舒适度的同时,也要保障公众选择普通列车的权益。这一方面需要根据客流需求科学调度车辆运行,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建立铁路公益性、政策性运输补贴制度,改善铁路盈利能力。去年底,有报道称,铁路运价改革方案正在酝酿中,“高铁试点航空定价模式、实现运价市场化,普通列车接受政府补贴”。让市场的归市场,公益的归公益,有望更好地兼顾各方诉求,达到利益平衡点。
有学者指出,绿皮车等普通列车退出实属无奈之举,“一些刚开通的和中西部的客专线路,本来上座率就不是很理想,如果不关闭平行的既有线路,那客专的上座率就更低。”不过,动车上座率低不能简单地“拆东墙,补西墙”,必须对个中缘由进行深刻反思。2009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在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现行体制下的铁路项目决策以政府决策代替市场决策,项目标准普遍偏高,投资过大、与市场脱节等问题突出。“新建的一些客运专线以及城际轨道交通线路,往往脱离发展阶段以为追求现代化和高速度,导致投资成本成倍攀升,大大增加了未来运营财务压力”。
铁路部门需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能扩张,避免高铁陷入“建成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的怪圈,最终不得不牺牲低收入者权益来为动车亏损埋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