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日前规定,从7月1日起,大理古城若停电,商户不得点蜡烛。
有独克宗大火在前,大理引以为戒,正以前所未有的敏感,投身于一场防火大动员中。只是,“消防减灾”之名下,各利益主体的暗地争执,似乎就从未停止。以“停电不得点蜡烛”为引线,商户与管理者的对立情绪,俨然变得无法调和。毕竟,吁求公共治理的合理和可预期性,一贯是民众心底首要的诉求。
“为了预防火灾,而制定种种规范”,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的所作所为,具备理所当然的道德合法性。然而问题在于,
“不许点蜡烛”的规定,在很多人看来几乎不可理喻。其不仅有因噎废食之嫌,更影响了很多店家的生意营生。最终遭遇漫天非议,实在不足为奇。更有当地商户,指此举故意刁难,旨在逼缴“古城维护费”——凡此种种,当然纯属阴谋论调,却也将古城之内,那种互不信任、相互提防、彼此猜忌的心理状态,暴露无遗。
更合理的做法是,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局应充分征求意见、论证此举的依据与作用,乃至提供替代性的紧急照明方案。若无相应铺垫,在如今局面中,“不许点蜡烛”的规定,只会被商户理解为“没事找事”,而不会被视作保护古城的必要妥协。就这样,一次不成功的防火动员,不仅未能凝聚各方的共同担当,反倒扩大了本就存在的裂痕,可谓离题万里。
保护古城,终究是“大家的事业”。其间,既需要主管部门强力统筹,也有赖于个体、商户协力参与。越是商业生态发达的地方,越是不缺表达、辩论和博弈。对于大理这样成熟的旅游重镇而言,当地商户极强的权利意识和发声技巧,无疑是对职能部门最有效的制约。于是我们期待着,疑似荒唐的蜡烛禁令,能在未来得以纠偏;我们更期待着,“大家的防火行动”能变得真诚、纯粹,直至真正超越功利猜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