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下午1点08分,记者路过浙江温州平阳县昆阳镇后阳村时,马路边一排厂房着火,火灾发生10分钟后,包括记者在内仅有两人拨打119电话,而整个现场围观看热闹的有上百人。(中国广播网6月4日)
在一些公共事件面前,少有人报警甚至无人报警,早已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远的不说,就最近这段时间以来,搜索一下新闻,便会发现,类似案例的确不胜枚举。5月15日下午5点,杭州一男子欲跳楼,围观者拍照无人报警;5月25日,绍兴姑娘跳河轻生身亡,数十人围观四分钟无人报警……再加上如今这起事件——温州平阳大火,上百人围观仅两人报警。这足以诠释一个简单的真相:在公共事件面前,我们缺少点“多管闲事”的较真情怀。
就此次火灾事件来说,除记者外,仍有一人报警,似乎够了,因为同一件事情面前,一百人报警的效果与一人报警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知道,两个人报警是远远不够的。而如果每个人都心存侥幸,以为别人报警了,便选择“只围观不报警”,那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因为有些灾难的来临,是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的。此时,一个报警电话,无疑是充满温暖与希望的,还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与财产。换言之,仅两人报警事小,但背后公共情怀的缺失事大。
在少人报警与无人报警的背后,其实是公众的冷漠。鲁迅笔下的看客心态,似乎再次得到了呈现。事实上,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少管闲事”的教育。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到“不要多管闲事”,这样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里,成为挥之不去的深刻烙印。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很多人逐渐养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意识。
显然,在这样的现实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变得更加冷漠,因为里面充满了“只管自己不顾他人”的情怀;人与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逐渐找不到共性的关系纽带,因为这些被冷漠吞噬了。这样的现实,显然是公共情怀的一种缺失所致。要纠偏这样的一种现状,需要用双手去改变,而不是用嘴巴来抱怨。
一方面,每一个“醒”着的人,都应具备最起码的公共情怀,为他人或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报警、找专业人士救助等等;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固然需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但这种教育不能过“度”,而应呵护好最起码的公共情怀。只有每一个人多一点“多管闲事”,少一点“只顾自己”,类似“火灾仅两人报警甚至无人报警”一般的尴尬,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避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