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断水断电23年”缘于纠错机制失灵

(2014-05-19 01:00:14)
标签:

杂谈

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家里终于有电了,比中了大奖还高兴。”今年54岁的陈运弟是海南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的下岗职工,20年前,因为他家附近要上马一个名为“海日丽兴隆度假村”的项目(后因泡沫经济成为烂尾工程被拆除),他和家人被要求搬至他处。因为认为新的安置点房屋太小及赔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陈运弟拒绝搬迁,后来便被断了水电,这一断就是23年。日前,在媒体的关注下,当地相关部门终于恢复了他家的供电。(人民网5月18日)
    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开发热潮,相信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如今,虽然这场“泡沫经济”早已破灭,但其对当地民生的“副作用”仍然没有消除。陈家23年间的遭遇,就这段历史的见证:任何非理性的发展和过度狂热的思维,最终都将失败,而为之埋单的往往是那些没有话语权的弱势群体。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23年跨越了两代人的悲欢。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一家人被断水断电的窘境,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好在陈运弟一家在不断为改变自己的境遇四处奔波的同时,并未失去生活的信心,硬是凭着煤油灯、充电灯供出了6名大学生、两名研究生。在表达敬意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清楚,这不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励志传奇,而是一个令人感到无奈甚至略带苍凉的权利样本。
    在20年前的那场房地产开发热潮中,“一夜暴富”的传说四处游走,众多淘金客纷至沓来,旅游度假村、地产项目遍地开花,土地成为最为稀缺的资源。大多数当地民众选择了隐忍和退让,而陈家则拒绝搬迁,理由有二:一是赔偿不合理,二是分给他们家的安置房太小。这既是合理的诉求,也是非常正当的意见表达,但没想到却遭到了报复性的惩罚。自此,陈家开始了长达23年被断水断电的生活。
    如果这一切都可以推定为开发商所为的话,那么此后政府部门的表现,显然也难辞其咎。开发商为一己之利随意对民众断水断电,显然侵害到公民权益,属于一种违法行为,相关政府部门何以无动于衷?“海日丽兴隆度假村”的项目后来因为泡沫经济成为烂尾工程被拆除,按理说,政府部门应当尽快恢复对陈家的供水供电,何以迟迟未见动静?更重要的是,23年来,陈家一直为维护其权益而四处奔走,当地政府又何以置之不理?
    政府犯错并不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在主观上没有坦承错误、知错就改的勇气和决心,在制度层面上缺乏有效的纠错机制。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逼迁而“断水断电”未必不可以原谅,只是,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当地政府一次次丧失纠错良机,一次次放过挽回公信力的机会,这才是让人感到不可理解之处。“断水断电23年”是陈家的苦恼与无奈,更是对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一种羞辱。
    在媒体关注下,陈家终于恢复了“光明时刻”。这个结局当然令人欣慰,但这种被动式挽回,以及23年中所流失的一切,却足以留下太多的反思空间:陈家的遭遇,是不是因为“不配合”而遭到歧视性的对待?纠错机制的失灵,又是不是一种委婉的警示?一系列的疑问,需要当地政府给予回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