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吴龙贵
5月11日清晨起,深圳普降大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台获悉,这次降雨是2008年以来的最强降雨,12日起,降雨减弱,仍将维持多日阵雨天气,需重点防范地质灾害。目前,深圳气象部门将全市暴雨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深圳市三防指挥部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羊城晚报》5月12日)
2000多辆汽车被淹、5000多辆公交车停开、130余次航班被取消、广深线高铁全线停运、150处道路积水……一场2008年以来的最强降雨,几乎在一夜之间将年轻的深圳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
遭受暴雨之灾的市民可以用“欢迎到深圳来看海”这种老掉牙的段子来自嘲,可以用在街道上捕鱼来苦中作乐,但却无法掩饰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对于城市来说,暴雨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算是比较“温柔”、破坏力较小的,而倘若一座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都抵挡不住一次强降雨的侵袭,那么这座城市的居民也就难以获得最起码的安全感,以及作为城市一分子的自豪感和归宿感。
近年来,从北京到天津,从武汉到长沙,我们的城市屡屡上演“暴雨淹城”的一幕,几乎每遇强降雨,城市就陷入半瘫痪的困局。北京暴雨,让人们记住了广渠门外溺亡的司机丁先生;长沙暴雨,21岁的女孩杨丽君不慎落入下水道身亡……就在3月底,深圳就曾迎来过一场暴雨,当时城市内涝200多处,造成2人死亡。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这是一句被无数次传播的名言,事实上也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中的一种基本常识。屡经暴雨之困的人们有理由问一句:我们的城市良心去哪儿了?
相比其他城市,深圳市民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无疑要更加迫切一些。自1979年建市,深圳不过才走完35个年头,如此年轻的城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有着更为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更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然而事与愿违,深圳的“地表”虽然年轻、靓丽,但“地下”却仍然落后而老态。
这当然有一些历史原因。一方面,深圳最初建市的时候,打算建设一个100万人的城市,而如今常住人口早已超过了1000万,这是当初的城市规划所始料未及的。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采用了前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由于前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这导致深圳排水管道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遇到11日这样的特大暴雨,这些管道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出。
问题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为历史,历史也不可能为今天的所有错误埋单。否则,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健康地发展。国外一些城市的经验也证明,即便经过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岁月苍桑,它们的一些基础设施依然能够运转良好。
每一个城市都有过去,向历史回望,也都曾落后。但是,先天的不足,后天并非不可以弥补,发展的要义,也必然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剧增以及城市形态的转变同步前进。深圳经济的飞速发展并非始于今时今日,为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远远滞后于现实需要?
很多时候,我们差的不是钱,差的是意识。高楼大厦是看得见的,而下水道是看不见的,前者相比后者,更容易彰显城市的辉煌,而后者,才是城市的品质所在。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领悟“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至理名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