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城管做得好不好,商贩有发言权。日前,武汉城管邀请部分商户为城管队员打分,成绩将对城管队员评优、绩效工资产生影响。出任评委一位商贩说:“以前都是城管来管我们,真没想到今天我也能‘管’城管!”(《新京报》4月9日)
这几年武汉城管大大有名,从“眼神执法”、“举牌执法”、“围观执法”、“献花执法”,到去年引起轰动的“城管卧底当小贩”,许多城管工作新招都是他们发明的。很佩服武汉城管的创新精神,无论这些招数效果如何,是否有形式主义的嫌疑,至少说明武汉城管在如何改善城管形象这个问题上还是在想一些办法的,还是在力争寻找突破口的,比起那些无视民意、不动脑子的城管部门要胜过一筹。
请商贩给城管打分,新闻中说,江城人士对这个新招有赞有弹。商贩对城管工作评价有了发言权,甚至可以影响到城管队员的切身利益,好处显而易见:此举有助于改善城管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而不利的一方面则是:“可能导致城管队员在正常执法中束手束脚、不敢严格执法,容易丧失执法权威性。”
“可能导致城管队员不敢严格执法”,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我们经常说城管与小贩的关系像猫捉老鼠,如今让“老鼠”来给“猫”打分,听上去就像让小偷给警察打分一样,很荒诞。“老鼠”不可能给一只很敬业的“猫”打高分,同理,被撵得鸡飞狗跳的小商小贩也很难给一名“严格执法”的城管队员打高分,但这未必能说明该城管不是一名好城管。
看起来“请商贩给城管打分”有些无厘头。问题是,城管与小贩的关系天生就该像猫与老鼠一样不可调和吗?关于城管的执法困境,从民间到各路专家再到官方,有过很多也很深入的探讨,理想状态而言,城管与小贩应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果是这样,请服务对象来给提供服务者打分,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请商贩给城管打分在理论上和具体做法上都有合理性和正当性,此举的尴尬在于,它赖以存在的大环境不理想。换言之,现实中城管与小贩的关系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仍然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具体而言,小贩要的是生存权,而城管执法追求的是市容市貌的整治,这就构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所谓“粗暴执法”、“野蛮执法”,皆是小贩生存诉求与城管执法目标剧烈冲突之下的表征。而武汉城管的种种创新之举,能够暂时改变的也只是表征,无非是执法方式更“柔性”了。但只要城管执法的理念不变,目的不变,这些手段上的变化就很难赢得小贩的最终认可。一个微笑的眼神,抑或一束鲜花,能解决小贩的吃饭问题吗?
请商贩给城管打分这件事,也会陷入同样的尴尬——小贩的生存诉求能否得到满足决定了他对某个城管队员的满意度,站在小贩的立场上,当然是城管管得越少越好,而这与城管的工作职责明显存在矛盾。就像猫的诉求和老鼠的诉求不一样,只要猫还在捉老鼠,老鼠就不可能心甘情愿地给猫打出一个高分。
城管与小贩的关系,本不该是一场“猫鼠游戏”。走街串巷、引车卖浆作为底层民众谋生之道,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到了今天,它在某些地方却与“城市管理”格格不入,变得“灰色”起来。我们的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显然还没有在“城市形象”与市民基本生存权利之间找到最佳契合点。
请商贩给城管打分总的来说是个好主意,但它的实施效果如何,取决于城管把自己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城管首先应该是一个服务者,其次才是管理者和执法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