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1月至今,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媒体曝光的自来水异味事件已达10起。其中有6起,相关部门对水质的取样送检后得出异味水检测合格或达标的结论。(3月19日《法治周末》)
论及自来水质量的不尽如人意,职能部门和供水公司各方给出的理由纷纭。很难说没有道理,但显然都失于片面。不能武断地认为“异味自来水”就一定不安全,但置于地下水污染严重的现实语境,“异味”的自来水大多数都被检验合格仍需接受审视。
疏理我们的自来水检测机制,或许有助于去发现“异味的秘密”。2012年7月1日起,中国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新标准与国际接轨,指标达到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然而与此同时,观察者又指出,一方面,饮用水质“国标”由于缺乏实质性的惩罚措施,不为地方政府和水厂所重视;另一方面,所谓的专业水质监测机构,常常并不独立于水厂之外,实际上是种“自测自检”。
倘若用更宽的视野来打量,并不难得出结论,“异味”自来水患的正是计划管理病。近年来,公众的健康意识和理念在无形提升,对自来水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与此相对应的却还是一个充满计划管理色彩的供水机制:不仅缺乏对水质检测与监督的第三方,整体运营也处于封闭的垄断状态。如此之下,他们自然就会失去提供高品质自来水的基本动力。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自来水质的经年提升缓慢乃至“异味”频传,不过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只要我们愿意,对于“3个月内10起自来水异味”事件,就完全可以将其看作一个计划管理症候的隐喻。以发生学的理论来索解,自来水的水质不是一天变坏的,它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的管理失范,恰缘于此,具体的治理也只能是成系统的。不过无论如何,要让自来水质重新赢得信任与认同,它都无法回避对粗放管理模式的纠偏问题。答案就在这里,关键要看管理者有无大刀阔斧的勇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