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事快评)负面信息也是孩子成长的“教材”

(2014-03-13 22:52:02)
高亚洲

    当妈妈的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因为担心5岁的儿子受到不好的影响,一位“海归妈妈”对社会负面信息“严防死守”,连家里的有线电视也停了,至今已有一年。 但是,孙女士的育儿方法遭到了丈夫邱先生的强烈反对,夫妻俩为此常常闹得不愉快。(3月13日《武汉晚报》)
    在人的成长中,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尤其是在年少无知的阶段,因为可塑性强、分辨能力差,在价值观的形成,人格的塑造上,都可能受到环境的影响。作为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甚至还有成为千古佳话,比如古时的“孟母三迁”。
    但是,不得不看到的是,孟母之所以三迁,乃是为了规避现实生活环境显而易见的负面影响,比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换言之,孟母三迁,是为了让孩子的个体环境能够优良。而对比武汉的这位妈妈,显然是有点“杞人忧天”了,在她看来,但凡任何社会负面信息,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都必须避而远之。负面信息确实会让孩子看到“不好”的东西,但是如果因为这个,就切断了电视信号,那就等于切断了孩子了解外在世界的一个途径。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可能会出现一些“负面信息”,但是大多时候,还是传播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信息的,这样的本末倒置,是对信息时代的无端否决。
    再者说,负面信息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就对孩子成长不利,正如孩子爸爸所说的“有坏人是客观存在的社会事实,必须从小就告诉孩子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然等孩子长大了,发现世界并不是原来想象中的那样完美,孩子一时会难以接受,对他的成长更加不利。”可以说,这些活生生的负面信息,正是孩子学会成长的教材。孩子的成长,并不意味着“好“的堆积,而是需要孩子明辨是非,懂得何为良善、何为邪恶,如果连“非”和“邪恶”都不曾有过认知,如何识得“是”和“良善”呢?
    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被隔绝负面信息的孩子,虽然表现出异于其他孩子的“乖巧”,但是这种所谓的“乖巧”表现为“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明显缺乏自我意识,即便是一种听话,那也不过是屏蔽下的“驯化教育”,并不是孩子真实的认知能力,这样的一种不合群,反而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不可否认,由于缺乏规范的节目分级制度以及电视台对收视率的考量,电视节目确实存在为博眼球的负面信息。长期收看,确实可能造成对孩子不好的影响。作为家长,完全可以控制孩子的看电视时间,规避可能过多的负面影响。当然,从更宏大的角度看,这需要有关部门尽早制定节目分级制度,同时规范节目播出内容。
    都说要“可怜天下父母心”,爱子心切当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因此而把孩子放在看不到风雨的温室里,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也是对孩子教育的曲解,要知道,负面信息也是孩子成长的教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