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2月17日白天,一名女子晕倒地铁口50分钟无人扶而死。2月18日下午2时40分,一名女子突然瘫软在地铁上,很多乘客自发扶起急救,她幸运地清醒了过来。扶还是不扶?管还是不管?这的确是个问题,所以就有了记者奔走在街头的体验式采访。2月27日下午,《深圳晚报》三路记者分别前往深圳4个区的8个不同类型地点进行现场测试: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深圳晚报》2月28日)
对于“扶不扶”摔倒路人这个“全民天问”的话题,尽管已经被热议多时,但总有新的事件发生,刷新人们对社会道德及社会心态的个人感受。因为是非分明,每一个评议者都很容易抓住道德制高点,媒体在引导道德风向时也极容易摆对姿态。想来,深圳记者的这一次体验式采访也是出于善意,试图对这个热点话题来一次把脉,做些有益的引导。但遗憾的是,在相关新闻的微博评论中,很多网友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无聊”、“有病”、“矫情”、“脑残”、“缺心眼”。显然,测试的结果是引发了人们的反感,有悖初衷。
且不谈新闻道德伦理的问题,窃以为这样的测试其实并无意义。首先,从测试理由来看,那名在地铁口晕倒50分钟后不幸亡故的女子,在其倒地3分钟后,就有市民发现并告知地铁工作人员。其死因,更多的需要从急救车的效率、公共场所的应急救援和急救常识的普及上找原因。且真实案例中也是有人被扶救的,让人们判断扶与不扶的理由中不乏一些特殊的偶发因素,比如摔倒者的状态、受伤程度、时间地点等,在相关急救知识缺乏的情况下,部分外伤严重者也确实不宜随便移动。在这个“四季并存”的道德场里,非要带着预设的目的,以几个实验案例测出个“温度”,证明人心“寒如冬”或“暖如春”,这样非此即彼的结论又能说明什么问题?或者证明“有喜有忧”、“不乏好人”,又难道不是多此一举?
其次,从测试方法来看,“扶不扶”争议的对象大多是老人,年轻记者亲自上阵,精神可嘉,但已经让这道测试题的“因变量”发生了改变,再简化了身体状态等“可变量”,以此推演出来的结果不具有代表性,更映照不了城市文明。
从结果来看,测试本身就是一种假摔,虽然并无讹诈钱财之意,但同样是一种欺骗。有网友就说,“我要是那个扶记者的,晓得这是个测试肯定会愤怒!”甚至有人问:“下次遇到类似事情,是不是还要先判断是不是媒体测试”。一个导演的现场,将路人推上了媒体镜头的审判席。而倘若有路人真的呼叫了120或者报了警,浪费了公共资源不说,还可能涉嫌违法。
“扶不扶”可以说是很多人的道德困惑,设身处地的想想,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未必能够做到在任何情境下都义无反顾。在“想不想”与“做不做”之间,不只有一个道德的撑杆,也需要法律来为迷茫的人性撑腰。一种社会心态的受伤极为容易,修复却需要很大的力气。媒体与其再以假摔挥霍一次信任,不如再多传递一次正能量。媒体人与其以实验去检视或审判别人的冷漠,不如坚守好内心的道德律,做一个温暖的传播源。同理,对于公众而言,“当你用一个手指指向别人的时候,同时也有四个手指指向自己。”在“扶不扶”这场讨论中,每个人多些修心自律,远比指手划脚更有益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