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5月1日起,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患者住院时须和患者签订不收、不送“红包”协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须设立统一投诉电话,并印刷在协议书上,医患双方的协议书,要纳入病案管理,归档保存。这是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的通知》中获悉的。(《京华时报》2月21日)
靠协议制医疗红包是锯箭疗伤
程绍德
让医疗机构和患者签订不收、不送“红包”协议,其目的在于杜绝收受红包现象,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实际上,早在2012年,原卫生部发布的《公立医疗机构管理权力廉洁风险防控规则》中,就已明确规定医生不收红包、患者不送红包并双向签字,但实事求是地说,该规定并没有遏制住日益泛滥的医疗红包现象。这一次,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又如法炮制,再次发出类似的通知,但最终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于观察。
患者给医生送红包现象屡禁不止,甚至已成“公开的秘密”,归根结底是因为医疗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而患者对医疗机构及医生不够信任,担心不送红包就得不到好的服务,更享受不到提前住院、提前手术、专家会诊等医疗待遇。有关部门要求医患双方签署不收和不送“红包”协议书,态度是坚决的,但是根源上的问题没有解决,医患双方走完了协议过程之后,患者送与不送、医生收与不收,还是依靠双方自觉。当然,就算一纸通知有很强的约束力,让患者不敢送,送了医生也不敢收,这也不过是锯箭疗伤,并不能改善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
总之,对于收受红包的惩治,单靠一纸协议并无多少约束力,而必须从源头上入手加以根治。一方面,要加大医疗服务供给量,解决医疗供给不足的问题,满足患者需求;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医风医德建设,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让患者对医疗机构及医生产生信任,主动放弃给医生送红包的想法。当然,对于个别公然违反协议,明里暗里有意向患者索要红包的医生,还要严肃法纪,一经查出要严格追究其刑事责任。
不治本却可标示态度
房清江
拒红包协议是否真的管用?这个问题早在2012年就曾引起广泛的争议。比较集中的意见,双向协议效果注定是有限的,一是形式上约束,二是可以为深入治理提供一个契机。仅此而已,无法解决蕴含在医疗红包背后的根源问题。
一直以来,医疗红包呈现出“不送不安”、“不收不宁”的奇怪现象,不得不送与不得不收着实是种扭曲的社会心理。可见,一纸不送红包的契约,未必能够缚住附着在红包上各取所需的内心诉求。之于患者,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分布不均,呈现出的差异性,无法从根本遏制住通过利益输送博取优先权的冲动,并在世俗送礼文化的裹挟下,保持对“潜规则”的遵从。而之于医生,以药养医、医药不分的体制弊端,固化了职业的取利模式,扭曲了医疗的价值规律,医德与医术跟从业收入呈反比,红包成了弥补价值短板的一部分,依然保持反向激励的刚性。
其实,医疗的信任也好,红包的泛滥也罢,都来源于制度。患者不送红包不安,送了红包又不甘,矛盾的心理还是源于对医疗制度的失信。治理医疗红包泛滥,治本之策还是要不断深化医改,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加大投入,促进医疗回归到公益的轨道上;转变医疗经营体制,促进业务行为和经营脱钩;转变医疗模式,完成以药养医到以技养医的转变,让医生用体面的、有保障的合法收入来体现价值,把患者送“红包”暗价值的选择变成理性阳光的支出。
当然,医改之路且长且远,非一日之功。当下,医闹形成的医患信任瓶颈,需要从医风上寻找治疗的切口,拿百姓最反感的红包开刀,亦是无奈之举。所以,尽管双向协议不是最好药方,但是所体现的价值立场切合了百姓的愿望,治不了红包起码可以遏制红包,治不了本仍然可以为治本赢得时间。
首先要建立医患信任
普嘉
中国传统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时,红包是表达心意或礼仪的载体。曾几何时,收受红包成为了腐败行为,哪怕不涉及权钱交易,医疗红包也是当今医疗界的一大顽疾,严重影响医患信任和社会风气。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了中国人的“差序格局”理论,中国的“关系本位”同样影响着医疗行业。当前,医患不信任、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医患双方大部分都是陌生人,部分患者希望通过在医院找到“自己人”的方法来增强对医生的信任度,从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医患之间从“陌生”到“熟悉”需要某种工具来完成,这就给医疗红包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有的患者会认为送“红包”后,医生便会尽心尽力,更认真诊断和治疗,使用好药,缩短住院时间、检查时间、手术等候时间,
让手术安全性更高一些,服务更周到细致一些,且建立一定感情关系后,今后续医会方便一些。送红包本来会增加额外的治疗成本,但部分患者会算这样一笔账:医院虽然有具体的收费标准,但在可收可不收的界限上都有模糊之处,医生有很大的操作空间。有些检查、用药什么的,能减则减,能免则免。想让病人在治疗上多花或少花几百上千元钱,那是非常容易并且无法查证的事情。这样一来,有些病人认为掏了“红包”给医生反而不会吃亏。
如果每个患者都不需要进行关系运作就顺心地能治好病,红包现象也就自然消解。患者送红包存在“别人送我也送,花钱买平安”的心理,同样医生也存在随大流,人家收我也收,法不责众的心态。如果通过签协议,医生公开承诺不收“红包”,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医生和患者之间不存在红包,收受红包“随大流”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不过,签订不收不送“红包”协议只是看得见纸面上的约束,自律多少有些靠不住,还得靠外部的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完善投诉举报渠道,接受外界监督,一旦发现医生收受红包,则加大力度查处,才能把纸上的拒绝红包协议落到实处。将红包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以制度维护患者利益,从而使患者放心、医者安心,增强医患普遍信任,进而消除医疗红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