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城时评)人均万元税负,轻了还是重了

(2014-02-19 00:15:17)
首席评论员  姚文晖
    
    日前,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中国财政政策报2013/2014》。发布会上,有学者称目前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对此广泛关注并展开热烈探讨,更有网友惊呼:“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解释说,所谓“人均宏观税负”,实际上就是“人均财政收入”,这个指标中国远低于世界主要国家。(《人民日报》2月18日)
    按照刘尚希先生的说法,如果我们把“人均宏观税负”说成是“人均财政收入”,感受就会不一样——前者会让人觉得太重,后者会让人觉得太少。笔者认为,就算是搞精神胜利法,也不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对普通百姓而言,税负就是税负,无论如何都不会变成“收入”,非要说那是“收入”,只能说是“政府收入”。
    至于说中国人均税负远低于美、日、德等世界主要国家,从绝对数字上看,的确如此——我们的人均税负尽管高达上万元,却只相当于美国的1/10左右。但税负不是单纯的经济数字,对百姓而言它更多是一种主观感受,税负是轻是重只有征税对象才感觉得到,拿美国的人均税负来对比中国的人均税负,是简单类比,说明不了问题,从作为税收的来源国民收入来看,两国也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刘尚希先生大概也知道这样的对比不足以证明中国税负低,于是抛出一种观点:“天上不会掉馅饼,政府多给,就要多收。如果过分追求低税负、高福利,就会面临财政风险。”言下之意是——你们不都嚷嚷着想要高福利吗?老百姓不多交税政府就缺钱,政府没钱怎么搞高福利?
    税收多少决定社会福利水平高低,这话听起来无可辩驳。一个社会是低税负好还是高税负好,是低福利好还是高福利好,从来有争议,也找不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但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实国情,还是大致可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的。
    中国百姓自古以来向往的“大同社会”,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一个叫“轻徭薄赋”,一个叫“均贫富”。
    揆诸中国数千年文明史,几度“太平盛世”的出现,皆与政府实行轻税政策密切相关。西汉初年政府实行“休养生息”,田税降到“三十取一”,这才有了“文景之治”;唐朝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凡120余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了“租庸调制”等减税政策;清初推行“盛世滋丁,永不加赋”之仁政,得享康雍乾三朝太平。因此从历史的成功经验来看,低税负比较符合中国百姓的愿望。
    至于西方一些国家的高福利,固然令人向往,但中国人在社会财富分配问题上,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均贫富”堪称最有号召力的口号,只要喊出这个主张,必定从者如云。历史发展到今天,“均贫富”不是主张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而是公平分派,共享发展成果。中国人对财富公平分配的诉求要远远超过对高福利的期盼,社会福利的蛋糕块头不一定要做得很大,切分得公平就好了。
    从这两个方面比照,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和社会财富分配机制显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相比居民收入水平,税负还是偏重了;社会福利方面不单是整体水平偏低,某些领域还存在严重不公平的现象,比如养老金双轨制被认为是典型的“劫贫济富”。
    一些网友基于“人均万元税负”的吐槽,说到底还是希望政府在减轻民众税负方面能够拿出更多切实有效的举措,与此同时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提高税收使用效率,让不同社会阶层能够享受到的公共福利更加公平。希望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的专家们读懂这些吐嘈背后的真实诉求,而不是在一些名词概念或具体数字上纠缠不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