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翎
江苏泰州市人才网上,事业单位公布招聘成绩时没有公布单位名字,而是以“某单位”代替,泰州网友质疑到底是什么神秘单位。昨天,记者调查得知,“某单位”为泰州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用工性质为劳动合同制,中心负责人称,用“某单位”是防止有人打招呼走后门。(《现代快报》2月14日)
“某事业单位”招聘,连单位名称也隐去了,甚至“本单位的不少领导都不知道招人”,以此来防止打招呼、走后门。应该说,用人单位的初衷还是值得肯定的。尽管“神秘”并不直接意味着“猫腻”,但此种招聘方式还是引发了很多人本能的吐槽和质疑,认为其掩耳盗铃。因为程序公平不能被外界监督和见证,可能无法避免暗箱操作。对于求职者来说,招聘企业的信息残缺,有点类似于与一个戴着面具的人相亲,部分人可能觉得被愚弄。
一般来说,在企业或单位招贤纳士时,都“光明正大”地亮出自身的名片,一者证明招聘信息的真实性,方才有你情我愿的选择与被选择;二者单位名称本来就是吸引求职者的一张名片。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1年制定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也规定,新进人员应公开招聘。在当下,萝卜招聘、拼爹招聘事件不断见诸报端、引发众忿,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遮遮掩掩的招聘方式显然更难予以信任,认为事业单位招聘要公开、公正、透明也几乎成为共识。
不过,笔者发现,“匿名招聘”或许也并非我们直观感受到的那般不堪。早在几年前,就有人力资源管理界的人士就将其作为一种新型招聘方式进行探讨。认为其不乏优势,比如可以避免“拉关系”、“走后门”等妨碍招聘的人情干扰;可以避免企业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节约招聘成本;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等。与匿名招聘相对应,求职者也可以匿名应聘,不需要填写申请者的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成员或社会关系等“私人资料”,只需在简历中详细介绍自己具有的工作技能和工作经历即可。这样一来,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和工作技能便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可以消除针对求职者的形象、年龄、健康状况等原因的招聘歧视。在实际操作中,也不乏尝鲜者,其中也不乏国企。企业希望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能招到称心如意的人才,也算是用心良苦。
当然,匿名招聘也有漏洞,除了会让应聘者有盲目感,未公开的企业信息也有可能通过人际关系传播渠道被“识破”和利用,不通过人才服务中心一样有办法走后门等。但让人纠结的是,现实中的公开招聘也不乏“伪公开”的个案,“公开”的旗帜背后,未必就是公正。
说到底,不论是公开招聘还是匿名招聘,要杜绝“潜规则”的最好方式还是招聘显规则设计的科学化。招聘主体可以“隐身”,但招聘程序与原则不能“隐情”。在隐匿身份后,招聘原则、测试方式、录取门槛和程序、成绩公开等便是保证这一招聘方式公平的最后保障,其是否也同样给予了应聘者“隐匿”的权利,是否做好了保密工作,是否适时亮明身份,是否坚持诚信原则,都是平息质疑不可或缺的因素。倘若泰州市相关部门达到了上述条件,不妨来一次先匿名后公开来平息众议,能够服众的话,也未尝不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在其进一步说明前,外界也不必先入为主地给予否定。如今“招聘的4名人员已经上班了,其中有1名残疾人。”究竟公正与否,让入职者也来说说话。
加载中,请稍候......